南普陀寺,居厦门鹭岛五老名山之南麓,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佛教名胜古刹,历代高僧辈出,名满海内外。千百年来,寺院历经兴衰更替,积聚了厚重的佛教底蕴,具有极为丰富的人文内涵和历史价值。
在1933年,太虚大师住持南普陀寺时,曾请虞愚教授和寄尘法师编撰过《厦门南普陀寺志》,至今已历70余年了。该志对南普陀古刹千年历史沿革虽然作了客观、具体、真实的记述,但还是过于略古,未能概全古刹千年历史的全貌;且对于本寺之历史沿革,记载的时间也只截止到1933年。而70多年以来,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之后,在国家全面贯彻落实宗教政策之下,佛教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南普陀寺在以妙湛大和尚、圣辉大和尚、则悟大和尚等的带领下,使寺院的道风、教制、人才和组织建设等各个方面都得到了极大发展与提高,再度呈现出兴盛的景象。鉴于近代南普陀寺在佛教界的特殊地位,寺中高僧大德为佛教所作出的重要贡献,伴随着时代的脚步,以此作为契机,2006年8月,南普陀寺请《厦门佛教志》主笔郑梦星老居士,再编《南普陀寺志》。在旧志的基础上加入近70年来寺院的发展史以及旧志所遗漏或略古的地方。由此,新编的《南普陀寺志》其内容涵盖面已大大超出旧志的范围,将成为一部全面、客观真实地记载本寺历史沿革的史志资料。
本志不仅为南普陀寺补充完善了相关资料,理清了寺院从古至今发展演变的脉络线索,而且更进一步确立了其在教界内外的地位及其所具有的重要功能,同时还展示出寺院所具有的丰厚佛教文化沉淀,使我们认识到中国佛教文化资源的博大精深、浩瀚无涯,其中有无数富有价值的宝藏值得我们去挖掘、学习、研究。
郑老居士已登83高龄,双眼疾障已近失明,但以其曾主笔《厦门佛教志》之丰富经验,又请数位得力助笔,协助整理编写。由闽南佛学院研究生果觉法师、南普陀寺书记处干事杨明金、工作人员苏丽明、广东《惠州日报》记者曾鸣、厦门大学史学博士李文轩以及厦门大学专门史学硕士萧彩雅为助笔,就《南普陀寺志》全书的结构内容,进行全面构思安排,分成6个主题专章加以撰写,于2007年春,始成《南普陀寺志》征求意见稿。初稿完成后,边修边审,并不断增补完善,于2008年底,完成三次校订修改,又聘请上海辞书出版社编辑对第三次修订稿进行校对,于2009年6月交由《南普陀寺志》编委会组织第一次审核。
审核会由则悟大和尚及寺院班首、部分职事参加,并邀请厦门市民宗局黄镇辉处长、厦门市地方志办公室葛向勇主任、编辑处韩真处长、厦门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刘泽亮教授、厦门佛教会副会长曾全民居士等专家学者参加,他们就《南普陀寺志》书稿中的相关问题提出了很多重要的建议,并最终达成一致意见,按原稿内容重编目录,并分为八章。重新请法师及居士共十位,对各章节分别作修改校订。闽南佛学院法缘法师承担“凡例”、“概述”的改写,并修订增补“人物纪传”章,在“僧伽传”所录70人基础上再增加12位有关本寺高僧入传;智德法师、文贤法师、明坤法师、德进法师、乘一法师、厦门大学出版社薛鹏志居士分别对“海外交往”、“大事记”、“寺院建筑”、“文物史迹”、“文献辑录”、“僧伽教育”等章进行校订;南普陀寺慈善会静仁法师对“慈善会”一节进行了重新编写整理,南普陀寺实业社办公室俞斌副主任补写“实业社”一节内容;南普陀寺书记处圣智法师对“寺院沿革”章进行校订,妙真法师负责全文补阕,选编图片,设计图帧版式;薛鹏志居士协助全书的统稿和校订。至2010年2月将第四次修订的《南普陀寺志》书稿交由编委会进行第二次审核。二审会议中,各位领导、专家、学者、法师提出了很多宝贵的建议,则悟大和尚做了总结,对《南普陀寺志》书稿一审后修订质量的提高表示肯定,并要求将二次审核会议中所提出的好的建议要落实到《南普陀寺志》再次修订中,使《南普陀寺志》的编写质量更加臻于完善。又经过一年的补充修订,终于得以在2011年2月定稿,正式交付上海辞书出版社编辑出版。整个寺志的编修过程,历时四年有余。
在《南普陀寺志》编撰过程中,承蒙圣辉大和尚、则悟方丈以及书记处德煌、智常、妙真三位法师等的大力支持与关照。又得到厦门市民族宗教事务局陈建德书记、曾文瑛局长、蔡永华副局长、苏人登处长、黄镇辉处长的支持与帮助,特别是承蒙陈建德书记亲为题序,诸大德、专家、学者、法师及居士对本志的编修提出了很多宝贵的建议,在此一并致以衷心的感谢!
特别感谢郑梦星老居士,以耄耋高龄,承担此重任,功不可没。也感谢参与《南普陀寺志》编修过程的所有领导、大德、专家、学者、法师及居士,他们都为寺志的编写付出了辛劳。
《南普陀寺志》虽经五易其稿,多次校订,严格审核,但其中错漏之处在所难免,敬请诸方大家及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编写组
2011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