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人物纪传


第一节  僧伽传

  清浩

  清浩(生卒年不详),约于五代(907—930)年间首登鹭岛(今厦门),在五老峰下依岩结茅住修,是为厦门佛教史上内地僧人始进厦门岛住修第一人,居岩称“泗洲”。

  文翠

  文翠,宋治平年间(1064—1067)进鹭岛,居五老峰下五代僧清浩泗洲岩址,改“泗洲”为“无尽岩”。时同安县尉滕翔赠文翠诗云:

  海翻波浪绕危峰,无尽岩前世界空。

  不是灰心求佛者,片时难耐寂寥中。

  断臂和尚觉光

  觉光,俗姓宋。生于元末,福建同安县大嶝(今属厦门市翔安区)人。早年出家,居同安天兴寺,与其师倡修苦行,断臂燃指供佛,人称“断臂和尚”。明洪武十八年(1385),同安县官以其倡修断臂燃指为异教邪端,将其流放鹭岛。时岛上无任何僧人所住修之寺院,只好暂住宋僧文翠无尽岩旧址,并于岩前左壁书刻“息心断臂”四字,以示断臂心志。时鹭岛正在开建城域,内地移民骤增,觉光利用此时机,四处募化筹建寺院,得到陈氏旺族捐山献地,以及新老移民踊跃捐助。觉光募得巨资,于明永乐(1403—1425)初年,就无尽岩下开建鹭岛第一座殿堂毕具的佛教寺院——普照寺。寺建成后,又得到广大信众捐献田租作为寺僧的生活来源。普照寺全盛时,可供近百位僧人住修生活。

  亘信禅师

  亘信(1603—1659),俗姓蔡,名行弥,字亘信,又字芥子,福建同安县(今厦门市同安区)人,是明清以来在闽南地区盛传的临济宗喝云派的开宗祖师。生于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据传出生时,其母梦一璀璨巨星直扑怀中,觉后遂即降生。其父应其梦兆,取名“福星”。12岁时,随母往南安梅山雪峰寺拜佛,参见该寺住持止安上人,见其慈眉善目,和蔼可亲,顿生欢喜、仰慕之情。乃要求其母,准其拜师出家,母坚拒不许。回家即忧郁成疾,日渐消瘦。17岁,忽患大病,连日高烧,时发呓语,要拜师出家。母见其病危,乃于佛前发愿,候其病愈,即带他至梅山参拜止安上人,止安上人为其落发,赐名亘信。后往漳州南山寺受具足戒,依樵云律师为戒师。

  亘信夙具慧根,聪颖过人,参禅学佛,颇多感悟。崇祯元年(1628),25岁的亘信,辞师往福清黄檗山万福寺,依费隐通容禅师学法,与后来赴日本传教的隐元同参。一日,费隐禅师在说法时发问:“何为宗门大旨?”亘信顿然有所悟,答云:“去住原非我,棒喝不是他,一个云门饼,好送赵州茶。”由是得费隐禅师之法。得法后即往漳州,住持南山寺。时南山寺为临济宗门一大丛林,住僧达数百人,均为临济各流派子孙。因派系混杂,各立门户,自相纷争,亘信乃为开说“非我非他”,以破“我执”,开创喝云法派。从此,南山寺遂成为临济宗喝云派的开宗祖庭。

  亘信住持南山寺期间,每当开坛讲经,远近缁素人士云集,前来闻法者常达五六百乃至千人以上,德重道高,名振一时。省内诸多禅寺,纷纷恭请其开坛传法,如福州大雪峰寺、西禅寺,福清万福寺,泉州大开元寺、承天寺等。清顺治十三年(1656),应宁德县支提山万寿禅寺方丈之请,前往结夏安居,借此参阅三藏十二部经典,深入经藏,并在该寺说法传戒。后复返福州大雪峰寺驻锡。

  明末清初,他先后被迎请为漳州南山寺,南安梅山雪峰寺,福州大雪峰寺、万福寺,泉州大开元寺、承天寺住持、方丈,其中漳州南山寺、梅山雪峰寺被定为临济宗喝云派祖庭;泉州大开元寺和承天寺,至今也仍为喝云派在闽南的子孙丛林。

  康熙二十二年(1683),施琅创建厦门南普陀寺时,特延请漳州南山寺喝云派第八代慧日和尚为开山祖师。从此,南普陀寺便一直成为喝云派的子孙丛林,直到民国十三年(1924),转逢和尚才改南普陀寺子孙丛林为十方丛林。此外,近代从南普陀寺远渡南洋群岛传教的转道、转逢、瑞等、广玄、瑞今等在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菲律宾乃至澳大利亚、美洲所建的寺院,如新加坡龙山寺、普照寺、普觉寺,菲律宾信愿寺、华藏寺等,皆为喝云派系的子孙禅寺。这些遍布海内外的喝云子孙寺院,大都在其祖堂上特设临济宗喝云派开宗祖师亘信的牌位,永远供奉。

  据考,近现代喝云派子孙以十九代的“转”字辈至二十四代“法”字辈即“转、瑞、广、传、道、法”为主,当代现存的以“广、传、道、法”为最多。据不完全统计,现在遍布海内外的喝云派系众弟子,总数有3500人以上,其中海外诸众,远远胜过闽南地区。

  一代宗匠亘信禅师于清顺治十六年(1659)在漳州南山寺圆寂,世寿五十七,僧腊四十一。

  明光法师

  明光,生卒年不详。俗姓王,号上中,广东人。少业儒,兼行商,奉养寡母。母殁出家,入泉州开元寺海幢庵(《同安县志》作开元寺准提阁)为僧,参亘信得法(参见《泉州府志》卷六五)。勤奋学习,精研深入佛教诸经论。闲暇喜吟咏,为诗清灵幽静,远离尘俗。复擅临池,尤工草书,学苏州祝枝山,时人称其书艺出入于东晋王羲之、王献之二王之间。时同寺僧如寿精于楷书,与明光齐名,人称“明光草,如寿楷”。明崇祯年间(1628—1644)移驻厦门普照寺(南普陀寺前身),常与厦门名士阮旻锡、叶名高、纪许国、池显京等诸名士唱和往来。后得诸名士协助,重兴普照寺,时寺住僧可达八九十人。有阮旻锡为其选辑诗作300余篇,编为《偶然草》,缙绅苏埙、陈镇峰为之作序,刊刻行世。

  慧日禅师

  慧日(?—1708),曾住于漳州南山寺。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靖海将军施琅重建普照寺,将之改称为南普陀寺时,特延请其为第一代住持,是为南普陀寺开山祖师。康熙末年圆寂,越年,门下弟子通意为建舍利塔于寺东凌峰山下(今厦门大学校园内西侧)。塔碑正中大字楷书“南普陀开山”,两边分立小字“第一代传临济正宗第三十五世慧日临老和尚之塔”,碑右上款“康熙己丑年太簇月”,碑左下款“嗣法门人通意立”。塔碑背面碑刻正中大字楷书“皇清康熙己丑年孟春谷旦同立”。左下款为徒子孙署名。

  从塔文所载,塔始建于康熙末年,但从塔的现状及左右两侧新建之塔来看,本塔应是民国元年(1912),以时任南普陀寺住持转道和尚为主重建的。

  如渊禅师

  如渊(?—约1758),临济宗喝云派弟子,清乾隆初任南普陀寺第二代住持。乾隆初年,厦门仕绅以厦门常常天旱需祈雨却无龙神庙宇,要求在南普陀寺附近建龙王神庙,经请如渊长老协助,如渊和尚不好固辞,乃拨出寺西一块土地,并亲自擘划营建。后因如渊老和尚于乾隆二十三年(1758)左右示寂归西,建庙之事遂中停。直至乾隆二十六年(1761),方由福建分巡台湾道兼理提督学政觉罗四明发起捐建,至乾隆二十九年(1764)始落成。(参见《南普陀西偏建龙庙碑记》)

  景峰和尚

  景峰,生卒年不详,为临济宗第三十七世传人。先为漳州南山寺所属报劬禅院住持。继承临济宗喝云一脉,法席兴盛,学者奉为楷模,为喝云派中兴之祖。晚年移驻厦门南普陀寺,多所兴建,道望蔚然,深得缁素敬信。清乾隆五十年(1785),漳浦蔡新大学士致仕,告老还乡,钦敬景峰,亲题“方丈”一匾赠送。光绪二年(1876),其徒孙非劣、远孙、远茂等为建塔于无尽岩下。1982年12月,其裔孙新加坡龙山寺广洽、广净法师重建新塔,雪峰居士林子青为作《景峰老和尚塔铭并序》。铭曰:

  喝云一脉,南院发祥;近三百载,祖道弥昌。景峰先祖,继往开来;普

  陀说法,声响如雷。经之营之,楼阁参差;人天瞻仰,道俗皈依。云仍顶礼,一瓣心香;缅怀德化,山高水长。

  佛颜和尚

  佛颜(1726—1789),俗姓王,字如华,号青松道人,福建南安县人。早年出家,嗣法于南普陀寺如渊和尚。平生诚笃清高,参究内典,尤好吟咏,与地方名士黄仕简及诸士绅交往,并应其要求,就南普陀寺开坛授戒,宣弘妙法,深得佛教界缁素人士的赞誉。曾新修兴嶝山保宁寺,为该寺的开山祖师。乾隆五十四年(1789)圆寂,世寿六十四岁。

  省己大师

  省己,生卒年不详。清道光年间(1821—1850)任南普陀寺住持,重修改建大悲殿。时兴泉永道台倪琇为题“无我”牌匾为赠,现匾挂于客堂左边门上。在清道光十九年(1839)编撰的《厦门志》“五老山”条下曾记载:“道光十三年(1833)僧省己醵金重修(南普陀寺)。”由此可见,省己大师对南普陀的重建有着莫大的功劳。

  佛化和尚

  佛化(1833—1912),俗姓林,名如幻,福建同安县灌口(今属厦门市集美区)人。咸丰六年(1856),跟随存真堂居士茹素学佛。后居城东雪山岩住修多年。又移往漳浦大帽山天湖庵安居修持,自耕自给。光绪三年(1877),转住海澄龙池岩,于栖贤楼聚徒讲学演法,收居士能辉为徒。光绪十一年(1885)率弟子能辉往漳州南山寺投拜佛乘和尚,请求剃度为僧。佛乘视其年高德厚,不便收为弟子,乃就其先师有情和尚像前代为剃发,以师兄弟见称,取名如幻,法号佛化。出家后第二日,其弟子能辉也在佛前削发,依佛化为师,法号喜敏。同年与其徒喜敏上福州鼓山涌泉寺受具足戒。后仍返南山寺辅助佛乘掌理寺务。

  光绪十六(1890)年,应南安士绅恭请,率其徒喜敏往南安住持雪峰寺。发愿重振百丈宗风,倡导农禅生活,日间率众上山耕作,夜间坚持课诵不辍,并经常集众开堂说法,清规严谨,慕名求法者往来不绝。全盛时,寺中住众达百余人。光绪二十年(1894),得海内外诸善信乐捐净财,修建殿堂楼院,重妆佛像金身,梵宇琳宫焕然一新,道风因之日盛。

  光绪三十年(1904),应厦门庆善堂邀请,率徒众来厦门荷庵启建水陆大法会,盛况空前。宣统三年(1911),南普陀寺喜参和尚以年老退居,礼请佛化继任住持。此时,佛化已登79岁高龄,但仍坚持二时禅诵不缺。两序僧众受其感召,俱皆勤于禅修不怠。是年秋,于南安雪峰寺开坛传戒,全省各地前往求戒的四众弟子共481人,法会历时十八天,盛况为近代所罕见。

  民国元年(1912),浙江宁波寄禅和尚发起组织中华佛教总会,各省闻风竞设分会。闽南佛教界缁素人士亦随之组织“漳泉永龙汀佛教分会”,公推佛化为分会长,就泉州承天寺、厦门南普陀寺和漳州南山寺分设佛教分会办事处。

  同年十月初八日,佛化略感不适,当日即于雪峰寺圆寂,世寿八十,荼毗后,诸弟子为其建塔于雪峰慧泉古刹西侧,圆瑛和尚为其题赞曰:

  深究万殊归一本,韬光匿彩少人知。

  忽然悟彻无生理,讲易谈禅世所师。

  佛乘和尚

  佛乘(1834—1899),俗姓苏,生于清道光十四年(1834),福建龙岩永定人。因家境贫寒,8岁即卖身梨园学戏,受尽酷虐打练。同治元年(1862),年28岁,潜到厦门南普陀寺依有情和尚披剃出家,法名“佛乘”,后于浙江台州因明寺受具足戒。一度在江浙朝山行脚,拜师参学。同治十一年(1872)返回南普陀寺,师父有情和尚已移锡住持漳州南山寺。

  光绪元年(1875),应师召前往南山寺,协助住持寺务。时南山寺屡遭兵灾,殿宇倾危,萧墙冷落,部分堂院沦为灾民避难所。佛乘进驻,即通过汀漳龙道尹,请其为佛门护法,妥善安置难民,并以此发动四方善信,募资整修寺宇。同时派其弟子喜昌南渡出国募化,得到海外诸善信的捐施,募集数千元,对梵宇殿堂进行全面翻修,南山寺因此焕然一新。嗣后,又先后恭请佛学和符济二长老来南山寺开坛传授三坛大戒。近代闽南名僧如会泉、转道等皆出其门下,使一度衰落的南山寺喝云派祖堂得以宗风重整,闽南佛教也由之从衰转盛。

  光绪二十五年(1899)七月,圆寂于南山祖堂,世寿六十六,僧腊三十八。

  喜参和尚

  喜参(1848—1911),法名性悟,字喜参。生于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原籍安徽省青阳县,因避战乱,随族人流寓闽南。幼习梨园,托迹戏班。光绪三年(1877),至漳州南山寺谒见住持佛乘和尚,由于得知与佛乘出身经历大致雷同,都曾同经梨园从艺,因缘感悟,觉人生如戏场,乃请求为其剃度。佛乘乃就其师兄佛日和尚像前代为落发剃度,赐法名性悟,字喜参,时年30岁。越年,受命往宁波天童寺依佛源和尚受具足戒,后又参谒江南诸山长老修学佛法。光绪八年(1882)返南山寺,深得佛乘和尚器重,授以监院重任。不负众望,致力经营,使南山寺一切井然有序。

  光绪十九年(1893),应厦门佛教界之请至厦门鸿山寺担任住持。经两年多募化筹建,使鸿山寺寺宇重兴,殿堂修葺一新。

  光绪二十一年(1895),又移锡南普陀寺。时南普陀寺因法席乏人,梵宇失修,门墙倾败,古寺落寞,鱼磬消寂。喜参和尚入住后,即发宏愿整修门庭,重振宗风。乃邀集地方士绅及诸方善信共谋恢复,先后重修大殿、祖堂、禅院、寮舍,并新建普同塔和放生池。至光绪二十七(1901)年,使南普陀寺梵宇殿堂毕具,古刹焕然重光。

  光绪二十九年(1903),乃亲往宁波天童寺延请净心大师来南普陀寺开堂授戒。之后曾在闽南颇有盛名的高僧如性愿、妙月等当时均在净心和尚门下授的戒。光绪三十一年(1905),喜参和尚在南普陀再度启建传戒大法会,闽南名僧转逢、转解、转博诸师,皆为此期戒子。两次授戒法会,促使闽南道风日盛,名僧辈出,功德无量。

  宣统三年(1911)六月初八日,喜参和尚于南普陀寺圆寂,世寿六十四,僧腊三十五。其徒为其建塔于本寺开山祖师慧日禅师塔之左。1982年12月,广洽、广净为其重建新塔,雪峰居士林子青为作《喜参老和尚塔铭并序》。铭曰:

  至人应世,示现何常。梨园寄迹,粉墨登场。中年悟道,皈信法王;普陀

  卓锡,祖席重光。两期传戒,泽被南闽,高僧垂范,启发后人。五老峰下,旧塔重新;缅怀遗德,勒此贞珉。

  宏聪法师

  宏聪(1868 —?),俗姓曾,字本人。生于清同治七年(1868),福建惠安县人。民国十二年(1923),年55岁,看破红尘,发心出家,投于厦门虎溪岩,依会泉和尚座下披剃出家。

  民国十五年(1926)春,受师命往福州鼓山涌泉寺受具足戒。是时其师会泉已以“闽南僧中巨擘”之声誉,被选为南普陀寺首任方丈。因此受戒后,便来依其师,常住南普陀寺。宏聪为人诚信豁达,修学又很精勤,深明因果,倍受寺中两序大众拥戴,被推举为南普陀副寺。履职期间,尽心协助方丈襄理寺务,对寺内所有建筑潜心规划,悉心指导,建树颇多。

  民国二十六年(1937),全国抗战爆发,日军南侵,战火逼近厦岛,日机轰炸厦门,闽南佛学院被其炸毁,寺中住众惊惶不安,大多疏散内地或海外,师亦于此时随众疏散内陆,后不知所终。

  转初法师

  转初(1871—1921),俗姓王,讳海明,号道复,别号滋莲,字转初。生于清同治十年(1871),福建南安四都人。光绪二十二年(1896)于南安雪峰寺依喜松和尚剃度出家。翌年往漳州南山寺受具足戒。后返雪峰寺,助佛化和尚掌理寺务。之后又受喜敏和尚衣钵,为临济宗第四十三世。

  光绪末年,转初为募资重修岩寺殿堂,往南洋星(今新加坡)、马(今马来西亚)募化,得到南洋诸善信支持,归建雪峰大殿及东西楼。又重修慧泉寺、太湖岩、古玄洞、石室岩等寺宇。

  民国元年(1912),浙江宁波寄禅和尚创立中华佛教总会。福建随之成立佛教分会。转初闻风响应,立即赴省联络,筹设“漳泉永龙汀佛教分会”,推举佛化和尚为分会长。同年,在承天寺创办“鹦哥山僧伽研究社”,任该社主任。

  民国二年(1913),厦门南普陀寺创办旃檀学林,转初被恭请担任林长兼教务主任,主授《佛教三字经》、《心经》、《弥陀经》、《金刚经》和《童蒙集》。民国四年(1915)被延请往黄山成敬堂讲经。民国九年(1920),转初时五十大寿,发愿朝礼佛教四大名山。朝山归来后,即于南安三公山麓创建涌莲寺。

  民国十年(1921)七月于南安雪峰寺圆寂,世寿五十一。有《诗集》二卷留传于世。临终留有遗偈云:

  舍却凡躯得意秋,宿生罪障垢无留。

  口称圣号莲身坐,伴与弥陀极乐游。

  转道和尚

  转道(1872—1943),俗姓黄,名海青(一作“海清”)。生于清同治十一年(1872)十一月,福建晋江县桐林人。世代务农,自幼聪明颖悟,13岁听僧人宣讲《六祖坛经》,欣然有感。后往南安大盈仙迹岩充当饭头,以亲近佛教。第二年随人往海澄太岩听佛化和尚开讲佛经,遂萌出家之志。

  光绪十七年(1891)正月,经其父母同意,随父及善友多人往漳州南山寺,礼喜修和尚披剃出家。五月,其母病逝,回里奔丧。同年十一月,往南山寺依佛化和尚受具足戒。

  师事亲至孝,常回家省视其父。光绪十九年(1893)六月其父逝世,归葬后,感到父母和恩师均已去世,了无牵挂,遂云游大江南北,朝礼诸山参学。初赴镇江金山寺参谒隐儒及赤山、法忍法师,依之修学约三年。之后又至扬州高旻寺参禅,与一代高僧虚云同参。其间曾与圆瑛、会泉二师一道就学于天童寺通智和尚与谛闲大师座下,习天台教观。后长住高旻寺七年,足不下山,参禅磨砺,深有所得。一天,偶于冬夜观月,口吟诗偈寄悟曰:

  皓月光中绝万缘,一声剥落竟忘然。

  了知恁样平常事,云自青山月挂天。

  光绪三十年(1904)春,发愿行脚朝礼佛教诸名山。先至阿育王寺拜舍利塔,旋赴五台宝华寺参礼清一禅师,后又遍历云南鸡足山、西安终南山、四川峨嵋山、安徽九华山、浙江普陀诸名山,前后三年余。光绪三十三(1907)年返厦门,住金鸡亭寺年余,而后住漳州瑞竹岩,并奉父母骨灰归葬瑞竹岩下万松关。

  宣统元年(1909),厦门南普陀寺住持喜参和尚将闭关自修,礼请转道来厦代任住持。在代任南普陀寺住持期间,转道于寺前拓建颇具规模的放生池,待期年建成后,则退居厦门养真宫。

  宣统二年(1910),一代宗师虚云和尚从云南来厦门,邀请转道陪他上北京向朝廷请领《龙藏》。到京后,山重水复,几经周折找不到门路,后通过一位相识的内监与大内通融,才如愿以偿。领到《龙藏》后,又协同虚云一路护送至云南。虚云和尚感激其竭诚协助之功,在鸡足山为之启建传戒大法会,以示恩谢。

  民国二年(1913),转道从云南转经南洋回到厦门,时值南普陀寺创办旃檀学林,因经费缺乏,请他复返南洋募化。转道不辞劳苦,于是年秋再度出洋。至新加坡,适遇其师侄与一刘姓商人发生争地纠葛,转道出面斡旋,劝说刘氏舍地建造佛寺以种福。刘闻其教,愿意献地建寺,纠纷于是自行化解。遂与转岸、瑞等二师合力募建新加坡现今之普陀寺。此寺乃为闽南僧人在新加坡创建的第一座佛寺。转道就此因缘暂留在了新加坡弘法。

  在新加坡期间,他又应福建同乡会聘请任天福宫住持。由于转道精岐黄术,尤其是擅长治疗小儿科疾病。为方便度化,乃于弘扬佛法之余,即于宫中行医,因其认真诊断,所治小儿病例多数妙手回春,而被誉为“儿童活佛”。 他本着佛陀慈悲济世的精神,遇贫苦患者,不但施医免收诊费,而且赠药。由于转道和尚医术精湛,医德高尚,于是声誉远播,前来归依之信众甚多,供养也颇丰。但他自奉俭朴,只要稍有积蓄,便常施赠海内外诸山寺院以供众资用,或惠济社会慈善公益事业。

  20世纪20年代前后,闽南地区之僧侣南下新加坡弘法者与日俱增,转道久思想要拓建一座丛林以安来众,后得郑雨生居士献地,胡文虎诸善信捐资,遂于光明山营建普觉寺,是为新加坡第一座迎纳十方僧众共住的大丛林。民国十一年(1922)普觉寺建成后,即于寺中启建大法会,礼请圆瑛法师开坛讲演《大乘起信论》,时新、马缁素人士云集,盛况空前。法会中,听到闽南来僧谈及泉州大开元寺因年久失修,殿宇倾危,行将就废,遂发重兴古刹之大愿,当即得到圆瑛及其师弟转物的支持和协助。翌年三人相继回国,接受泉州开元寺檀越黄抟扶的敦请,转道为大开元寺住持,圆瑛为都监,转物为监院。

  转道进驻后,即以长年所积之净财数万元作为修建古刹基金,于民国十三年(1924)开始翻修大雄宝殿,得到了唐代曾为开元寺大檀越黄守恭之裔孙黄奕住、黄仲训、黄念忆、黄秀烺等黄氏家族成员及诸乡贤捐资助建,重修了东西塔、大山门、戒坛、法堂以及其他堂院僧寮。历数年之营构,终使开元寺千年古刹重光,梵阙琳宫,金身宝相,倍加宏伟庄严。民国二十年(1931),厥功告成,泉州各界缁素人士为感大德,特恭请转道就开元寺新建戒坛传授三坛大戒,四方前来求戒者达750多人,加上护戒缁素人士数百人,可谓盛况空前,此乃开元寺戒坛数百年来所未曾有的千人大盛会。又倡办开元慈儿院,收容社会上无依孤儿,供其衣食,教之读书学艺,数十年来,所收容并培养能自立谋生之孤儿达千余人。为解决慈儿院经费,转道又复南渡,在新加坡各地建立董事会,募集基金,存储生息,终使慈儿院经费得以常年不缺。

  民国十六年(1927)年,转道回国到漳州祭扫先人坟墓,目睹南山寺祖庭被洪水冲溃,满目荒凉,遂捐献巨资重建。同时又协助太虚大师于南山寺创办“南山佛化学校”,时由觉三法师主持校务。嗣后即与其徒至印度朝礼佛教圣地。翌年返新加坡,以转道在新弘法深得众望,且颇具功绩,因此被佛教界人士公推为新加坡“中华佛教会”会长,并连任两届。民国十八(1929),转道代表新加坡佛教会参加在缅甸召开的世界佛教大会。民国二十年(1931),与其徒寂英在马来西亚柔佛新山创办“转道学园”,发行《佛教与佛学》刊物。民国二十三(1934),倡导组织“新加坡佛教居士林”,自任导师,组织男女居士念佛禅修。后又于民国二十七年(1938)创办“英文佛教会”,引导侨生学习外文及佛学。

  转道晚年安居星洲,致力于弘扬佛教和济世行医。于民国三十二年(1943)十月二十一日圆寂于新加坡普陀寺,世寿七十二。

  演本法师

  演本(1872-1957),俗姓尤,名雪行,字惜阴,亦称雪行居士。生于清同治十一年(1872)二月初六日,江苏无锡人。出身书香世家,天资俊秀,20岁前即中秀才。时清廷腐败,列强伺机瓜分,内忧外患频纷。他忧国忧民,于宣统年间(1909—1911)来上海,参加于右任创办的《民立报》,任笔政,揭发清廷无能,鼓吹革命思想。

  民国元年(1912),李叔同(出家后之弘一大师)由天津到上海,参加革命人士陈英士所创办《太平洋报》,担任该报文艺编辑,由此与雪行相识,二人交往甚密,成为好友。先是李叔同于民国七年(1918),拜杭州虎跑寺了悟和尚为师,剃度出家,法名演音,字弘一。后雪行曾到杭州探视参访,也皈依了悟和尚座下,法名演本,字弘如。雪行年长弘一大师八岁,而对大师十分尊敬,自称弟子。

  民国十年(1921),雪行与上海佛教界的居士名流聂云台、丁福保、黄涵之等共组“上海佛教居士林”,发行“居士林林刊”,雪行任主编。期间,他负责编辑《谈因》、《法味》、《佛教故事浅说》、《了凡四训注释》等几本初级佛书,这些书在民间都流通甚广,时他在佛教界,与当时著佛书甚多的丁福保居士齐名。

  民国十七年(1928)冬,上海佛教人士组织“暹罗(今泰国)佛教考察团”,又名“中华净业团”,由心医和尚任团长,团员有雪行、庞铭新、谢国梁、幻一法师等,弘一大师临时加入附团随行。考察团出发前,事为厦门陈敬贤居士所闻,电约该团赴厦门一行,故该团不直接赴香港,而搭乘绕道厦门的轮船,以此因缘,弘一大师才到厦门,而被留在南普陀寺。后雪行常往来南普陀寺,参访弘一、会泉、转道诸大师。

  雪行随着考察团抵达暹罗曼谷,留居当地,在华侨界弘扬净土法门,受到佛教善信的崇敬。民国十九年(1930),与曼谷当地佛教居士组织了“中华佛学研究社”,领导信众学佛,并被尊为导师。

  民国二十年(1931),雪行自暹罗到新加坡,下榻新加坡佛教居士林。时北京法源寺道阶和尚的弟子德玉南来,也驻锡居士林。雪行认为因缘成熟,乃礼德玉和尚为师,剃发出家,仍以演本为名,由此成为一名60岁的老沙弥。民国二十八(1939)始到缅甸受具足戒,后赴印度朝礼圣迹,曾北至大雪山。后又自印度到马来西亚的槟榔屿,受皈依弟子谢莲塘的供养,闭关潜修密宗,得其法要,出关后提倡显密圆修、知行合一,即身成佛的法门。这时他出版了《法海一滴》(上下集),分赠各地信徒。

  民国三十四年(1945),演本74岁,因新加坡毗卢寺住持雪山法师礼请,出任其在马来西亚金马仑所创建的三宝寺住持,并约请槟榔屿洪福寺监院本道法师任监院,以为襄助。后在当地信众支持下,在三宝寺建“法轮图书馆”,藏书极为丰富,对外开放,以法惠施当地居民。在金马仑期间,他经常应请到新加坡讲经弘法,并担任新加坡佛教总会及佛教居士林导师,连任多年,皈依弟子遍及新、马、泰、菲各地。

  演本对药用植物颇有研究,在金马仑山上种植中草药,为人治病十分灵验,尤以吉祥草治疗痔疮效果显著。不过也以金马仑地势高亢,为海拔数千米的高原,演本对高原气候不能适应,以致罹患风湿症,晚年行动不便,常卧禅榻。

  1957年,演本以年迈体衰,于7月24日示寂于金马仑三宝寺,世寿八十五,僧腊二十七,戒腊十九。25日封龛,30日荼毗,获各色舍利甚多。虚云老和尚闻讯亲撰挽联:“法化被南州聿喜人天留眼目,哀音播乐土顿悲道俗失皈依。”

  演本早年曾研究周易,探玄寻秘,辨识机微,造诣颇深。一生著作颇丰,著有《东方之宅运新案》(4册),《宅运图解》(1册),《人间天眼指南宅运摄要》(1册),演绎数理、地形、方位、时空人事等综错复杂之关系,颇具卓见。在上海居士林主编居士林林刊时,曾撰辑有《谈因》、《法味》、《故事浅说》、《了凡四训语释》等书。在南洋弘化期间,复著有《法海一滴》上下集,另外还著有《三种戒经合刊》、《佛法要领》、《佛化家庭》、《众福之门》等著作,平生还喜好并倡印佛书,普赠善信结缘。

  会泉和尚

  会泉(1874—1943),俗姓张,法名明性,号印月,别号华藏。生于清同治十三年(1874),福建同安县(今厦门市同安区)小西门人。父名张善碛,世代业农,家境贫寒。7岁丧父,后随母徙居厦门,靠其母为人帮佣为生。自幼天性仁孝,见母亲辛苦操劳,很不忍心。稍长,即与其兄做小买卖补贴家用。光绪十三年(1887),母亲因积劳成疾去世,顿感生死无常,遂萌出世之志。光绪十八年(1892),拜厦门虎溪岩善温和尚为师,削发出家。第二年,即往漳州南山崇福寺依佛学和尚受具足戒。

  光绪二十年(1894),往江、浙参谒诸名山大德,学佛修禅。先后在宁波天童寺、南海普陀山、镇江金山寺、焦山定慧寺以至大通、悦州等地,亲近江、浙名僧印光、谛闲、幻人、通智、月霞诸师,听他们讲演《楞严经》、《法华经》和《贤首五教仪》。特别是得到八指头陀寄禅和尚的启示,多次进天童寺禅堂和金山寺禅堂苦修禅定。他在江、浙勤修苦学七年,至光绪二十七年(1901)方回厦门南普陀寺,光绪二十九年(1902)襄助喜参和尚开堂传戒。事后,又往南安小雪峰寺随侍其法祖佛化和尚,学习《易经》和佛学经典。在雪峰寺修学三年后,于光绪三十一年(1904)再度去天童寺听道阶法师开讲《弥陀蒙钞》、《唯识三十论》、《因明论》。同年复至杭州灵隐寺听慧明和尚讲《金刚经》。越年,回天童寺修禅。在此期间,得与当代佛学大师太虚、圆瑛同参,并发愿共同为振兴中国佛教而献身。

  光绪三十二年(1905)秋,重返闽南,致力于弘法兴教活动。开始在泉州襄助承天寺创办水陆大法会,历时49天。在会上讲演佛法,得到泉州各界人士的赞扬。第二年,应南安小雪峰寺邀请,开讲《楞严经》,闽南僧众数百人前往参学听讲,盛况空前。

  宣统元年(1909),于厦门虎溪岩创办“虎溪莲社”,开设佛学讲座。宣统三年(1911),辛亥革命胜利后建立中华民国,他再次到宁波与太虚、圆瑛晤谈,共商振兴中国佛教大事。

  民国初年,政治革新,社会上一批具有革命思想的青年,提倡教育救国,反对封建迷信,到处毁神像,拆神庙,倡议清寺产办学校。闽南佛教亦深受影响,毁寺逐僧之事,时有发生。当时,会泉正住持泉州承天寺并兼安海龙山寺住持,他一方面创办“优昙初级学林”,对僧俗进行初级佛学教育;另一方面又倡导寺僧生活改革,提倡“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百丈清规》,开展农禅活动。同时鼓励泉州庆莲寺、朵莲寺等菜姑住众的寺院,建立农作自食法规,并在泉州所属各佛寺推广,蔚然成风。

  民国十三年(1924),转逢和尚倡议将南普陀寺改为十方丛林,实行选贤制度。会泉此时有“闽南僧中巨擘”之盛誉,众望所归,遂被选为南普陀寺首届方丈。他就任后,即着手整顿寺规,发展寺务。师素抱振兴中国佛教宏愿,认为振兴佛教,首在挽救佛门颓风,弘扬佛学正信。而挽颓树正,最重要的在于提高寺僧素质。以此,在住持南普陀寺期间,即着力于加强僧伽教育,整肃佛门法规。他在寺中除日常开示法要外,还经常组织讲经论法,亲自主持打七参禅、放参念佛。对于丛林法规,更能严于律己,以身作则,南普陀巳住众精神面貌由此焕发一新。

  民国十四年(1925),他与南普陀寺原住持转逢拟议创办僧学院,并着手筹办。筹办期间,诸如办学经费的筹集,教学设施的措置,教授法师的延聘,学院章程的制订,以及对外招生等事务,都亲自策划,争取诸山长老和各界人士的支持。学院筹办时,即聘请当代佛学大师常惺为副院长,自己则亲自主理院务(兼任院长)。闽院的创办,吸引海内外众多的学僧纷纷前来就学,进而成为福建僧伽教育的中心。民国十六年(1927),会泉首任方丈任期将满,即决意让贤引退,乃与转逢相议,极力推荐太虚大师来寺继任方丈和闽院院长职务。

  会泉毕生致力于僧伽教育和佛化教育。早在民国三年(1914)住持泉州承天寺时,即创办“优昙初级学林”,僧俗兼收,有学僧40多人。从南普陀寺退位后的第二年,又协助创办“漳州南山佛化学校”,民国二十一年(1932),在厦门虎溪岩开设“楞严学会”,同年十二月,又到潮州协助创办广东“岭东佛学院”;民国二十二年(1933),在万石岩开设“万石佛学研究社”,有来自台湾和潮、汕等地的学僧60多人进社就学;同年又协助弘一法师倡办南普陀寺“闽南佛教养正院”,吸收初级学僧入学。在会泉积极倡导兴办僧学的影响下,闽南各地较具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