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传佛教寺院的建设,盛唐以前大多源于民间自发募建,没有统一的规模与格局。大唐开元年间(713—741),唐玄宗推崇佛教,颁令特许寺院供佛处所可按皇宫主殿模式构建,并称为“殿”,殿堂院舍可按照皇宫东西两序的布局营建。 佛寺规模大小不一,一般有三殿五堂、五殿七堂,乃至七殿十三堂等不同的规模。然而不论规模大小,殿堂之间,都遵循主次相从,东西有序的统一格局。主殿在中轴线上,并以大雄宝殿为中心,分建前殿(天王殿)、中殿、后殿,及诸配殿,诸殿堂前后相应纵立于中轴线上。主殿两侧建有东西庑廊、回廊,使之联成一个整体。庑廊前端各建有钟楼、鼓楼。两廊中,分设十八罗汉或五百罗汉堂。东西庑廊两侧,分别营建院、堂、馆、舍等供东西两序住众修学或生活之用。依于传统的丛林规矩,东侧为僧众的生活区,一般建客堂、监院、五观堂(斋堂)、功德堂、僧众寮房、云水堂等。西侧片区,为僧众的修学区,一般建有禅堂、法堂,崇奉历代祖师牌位的祖堂、方丈楼、西堂、后堂等。
第一节 寺宇殿堂的兴修
唐代皇家殿堂的规模及其整体布局,已成为全国汉传佛教寺院建筑的典范,千百年来,寺院建设大体应循此规。南普陀寺亦不例外,数百年来,虽多次重建扩建,然其整体格局未有较大的变更。南普陀寺前身称“普照寺”,至清代施琅重建时始改称南普陀寺,大体因循唐式建寺模式,基本格局以主殿为中心,佛殿采用歇山式重檐翘角的皇家宫殿模式,现今南普陀寺大规模的拓建、新建各种殿堂,皆因循“建古复古,修旧如旧”的原则,保存历史旧貌。其殿堂结构模式的主要特点是大屋盖,采用歇山式翘脊屋顶,下盖双层重檐四流向、瓦檐,四边各有一道下垂翘角飞脊(重檐合为八道翘角重檐)。屋檐覆黄绿或紫色琉璃瓦当及滴水重檐。殿堂整体规模结构,正面开通五道大门,为五进五开间,周绕回廊。回廊正中支柱雕饰盘龙形柱,称为龙柱。
明初永乐年间(1403—1424),断臂和尚觉光募建普照寺(即南普陀寺前身)。按古时佛教传统建寺的规定,凡称寺的佛刹,必须殿堂毕具,三宝俱全。普照寺既以寺称,殿堂设施自不能免,其具体规模于史无考,据载,可供住僧八九十人,并有可供百余住僧食用的寺租。从住僧人数来看,已接近住僧百人以上,因此其殿堂建筑最起码亦当具有“三殿五堂”之规模。
普照寺初建曾经兴盛一时,后因寺租屡被豪强占夺,至明代后期,田租不足供国课,岁入不足供香灯,住僧因之零落星散,寺庙更因长年失修,倾圮败落。明末明光和尚虽曾一度募资重修,但不久因郑成功据厦抗清,几经战乱,未能恢复。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靖海将军施琅平定台湾后,回镇厦门,因感念观世音菩萨的灵感,在原普照寺的废墟上重建寺院,于大雄宝殿后的高坡上特建一座专门供奉观世音菩萨的大悲殿,突出寺院为观音道场,因本岛位于浙江普陀山之南,乃称新建寺院为南普陀寺。施琅初建南普陀寺,便已具备三殿五堂的规模。三殿为天王殿、大雄宝殿、大悲殿;五堂为东西两侧的禅堂、祖堂、客堂、五观堂(斋堂)及功德堂。
一般寺院的殿堂,每隔一定的年限,都要进行一次小修、重修,乃至翻修重建。据有关资料及现存的几方重修碑记记载,南普陀寺自清代以来三百多年间,经历许多次的重修和拓建。
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住持如渊禅师曾对大殿、大悲殿,以及主要的殿堂进行全面的翻修。修建中,应厦门官绅之请,另在大殿西侧,募建一座龙王庙,作为岛上官民抗旱祈雨的道场。后来有人提议,龙王庙应建于海边,遂于道光年间(1821—1850),迁建于草仔垵海滨,后因海堤改造,又迁建于现第一码头附近。民国十五年(1926),有惠安菜姑勉姑引进惠安西门龙泉宫香火,乃改称龙泉宫(现由闽南佛学院毕业生比丘尼释向因住持)。
景峰大和尚住持南普陀寺时,曾全面整修殿堂,受到十方善信及各界人士的赞扬。当时漳浦籍告老还乡的内阁大臣(宰相)蔡新对之十分崇仰,乃亲笔为题“方丈”匾额(现置于方丈楼)。景峰和尚时期对殿堂的翻修、扩建与新建,使南普陀寺基本上具备了大禅寺的规模与格局。此后一百多年,依此格局进行过多次的维修与新建。
从乾隆年间以至清代末年,寺庙曾经过两次较全面的重修,道光年间,来自漳州南山寺的省己和尚住持寺院,全面维修寺院的主要殿堂。此后,至光绪二十一年(1895),喜参和尚住持寺院,在整顿道风的同时,募资全面翻修殿堂。
民国十三年(1924),转逢和尚住持寺院,为适应佛化运动,振兴厦门佛教,决定将子孙承袭的南普陀寺改制为十方丛林,以迎纳海内外高僧大德驻锡弘法。根据改制十方丛林的需要,对殿堂进行全面的整理,重建大山门(现今的天王殿)及东西两廊罗汉堂。并于民国十四年(1925)开办闽南佛学院。寺院改制为十方丛林的前后十多年间,寺庙殿堂经过全面的兴修、重建,不断地扩大,寺貌焕然一新。
民国十六年(1937)抗战爆发,南普陀寺被国民党军队占住,引来日机轰炸,佛学院讲堂、院舍被炸毁,闽院学僧及住众纷纷疏散内地避难,寺院十室九空。1938年,南普陀寺仅只留有几位年老无依的外地僧人,岛上大部分居民也疏散内地避难。孤岛与内地断绝往来,经济萧条,物资匮乏,残留岛上的居民生活极端困窘。战前兴盛一时的南普陀寺也因往来香客稀少,海外供施断绝,陷入困境。殿堂多年失修,剥落倾败。民国三十七年(1948),应性愿和尚六十寿诞之缘起,筹备启建“三坛传戒大法会”,得到海内外诸山长老以及四众弟子的踊跃捐助,才开始对主要殿堂和楼院进行局部的修葺和维护。
1950年初,国家落实宗教政策,对寺院的衰败现象十分关注,在政府财政并不宽裕情况下,特拨2000万元(合人民币2000元)作为维修南普陀寺的经费,多年失修的主要殿堂得以重修。
20世纪50至70年代,厦门许多山岩佛寺被占为他用,乃至实行并寺集中,岛上出家男众集中进住南普陀寺,出家女众与菜姑集中于鼓浪屿日光岩。南普陀寺虽成为岛上仅存的集中僧众共住的寺院,但共住僧众仅是一些年事较高的僧人,数量也不出十几位,令人有“空山鸟归寂,萧寺人迹稀”之感。直至20世纪80年代初,国家拨乱反正,重新落实宗教政策,千年古刹南普陀寺才再次迎来繁荣发展的春天。由于长年风雨侵蚀和白蚁灾害的影响,南普陀寺80%以上的主体建筑均面临百年大修。从2006年开始,在则悟大和尚的倡议和主持下,对天王殿、大雄宝殿进行大规模的修缮,包括内部木结构的更新、殿堂内外的装修以及现代设施的重新改善。2008年,南普陀寺修建详细规划项目领导小组数次召开磋商讨论会议。对南普陀寺重新制定未来的长远发展目标,进而根据发展目标对寺院建设开展整体规划,为把南普陀寺建设成为功能齐全、布局合理、富有特色并具有时代气息的著名宗教胜地奠定基础。
第二节 中轴线主要殿堂
南普陀寺的主要殿堂和楼院,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除作过一些局部的整理外,一直没有进行过比较全面的重修和翻建。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地方政府和海内外佛教界缁素人士的大力支持下,对寺院主要殿堂及周边环境进行了全面的规划和翻修扩建。
天王殿 天王殿在中国传统佛寺建筑中,是三门内的第一重殿。殿正中供奉弥勒菩萨,弥勒菩萨像后供韦驮菩萨,东西两侧奉四大天王。此殿面阔5间,原系民国十五年(1926)由时任方丈的会泉和尚募化重建,采用歇山式重檐的建造模式,与御碑亭互相辉映,极为庄严雄壮。近年因遭白蚁蛀食,木构柱梁损毁严重,屋面筒瓦变形,伴有渗漏雨水现象。南普陀寺于2006年对该殿按历史原貌进行全面重修和防护加固,重修后的天王殿依旧保持古朴典雅的闽南风格的建筑模式。
大雄宝殿 此殿位于天王殿后,面阔5间,系民国十年(1921)由时任住持的转逢和尚募化重建。近年遭白蚁蛀食,损毁严重,于2007年按历史原貌重建。为防蚁蛀,本次重建的木构件采用缅甸进口的柚木材料,地面采用苏州传统工艺的青砖,建筑形式为重檐歇山顶,抬梁式木石结构。重建的大雄宝殿在建筑风格上保持了历史原貌,体现了闽南佛殿的特点:屋脊呈弯月起翘,紫燕凌空,另有剪瓷彩塑成“九鲤化龙”、“麒麟奔走”、“凤凰展翅”等图样。大殿前后门屏增设细木精雕的佛教故事,佛教故事请厦门知名书画家绘制书写,油漆装金,庄严美观;殿中供奉释迦如来、弥陀如来与药师如来,并塑阿难、迦叶两尊者及梵天帝释立像,大殿后供奉西方三圣立像。
大悲殿 大悲阁位于大雄宝殿后,面阔一间,高三层,是八角亭阁式的建筑。殿阁底部为石砌八角基座大平台,台高约2米,前后有扶栏石阶上下,在基座平台上,对角耸立内外相沿的八对圆木大台柱,内沿八支大台柱之间的八面四方,正向正面四方分别各立一道雕花刻木的大门框,向四面开放四道大门。
斜向四面,各立一扇镂窗刻木的木隔墙,八扇门窗之内,为殿阁主体,殿阁中供奉四尊观音圣像,正面为一盘座莲花的观音圣像,左右后分立三尊千手(实为四十二手)、手持不同法器的观音圣像。内外相沿的八对十六支大圆木柱,凌空支架一顶三层重檐八角塔尖结顶的大屋盖,每层八道翘角,分别饰以剪瓷彩雕,腾空飞脊,层层迭架,直至宝塔结顶,屋盖覆以绿色筒瓦,整体结构气势磅礴,壮丽非凡。殿阁内部支撑如许沉重的屋架,不立任何横梁支柱,仍采用与御碑亭一样的斗拱结构形式迭架,运用数个方斗构件和无数横通檩条,上下参差榫合连结,构成一整套覆鼎式的藻井,以支撑如是超重的大屋盖。利用千百计的斗拱连结成为大屋架的整体,不用任何钉件钉合,全靠木榫互相契合,使整体十分紧密牢固,虽遇强烈的地震或台风也绝不动摇、脱落。由于榫合要求的精密度极高,加上构件繁杂,工艺高超,故历来此类工艺建筑,大都用于皇家宫廷所建的殿阁,民间少数受命敕建的名山巨刹,偶有所见。据查考,泉州府属各地,历史上曾采用斗拱结构的无梁殿阁,包括南普陀寺的大悲阁在内,仅3所,即泉州大开元寺的戒坛与泉州孔庙的魁星阁。令人遗憾的是三座殿阁,均因年代久远,损毁后,再也找不到工艺高超的良工巧匠按旧样恢复。开元寺戒坛,只好采用短梁斜迭向上支架,并巧妙地利用短梁封口,精雕飞天伎乐群像,朝拜主坛,成为别具一格、构思精巧的艺术殿堂。至于文庙的魁星楼,塌毁后竟未能复建,只用残余的斗拱,在百源清池上勉强迭造一顶简易的斗拱小亭榭,以作记念。南普陀寺的大悲阁,一百多年来虽遭受无数次的地震及台风,仍然结构严坚,完好如新。
直至民国十七年(1928),因遭火灾,尽被焚毁。时住持太虚大师、都监转逢和尚随即组织募捐复建,并委任对寺院古建筑深有研究的转岸法师负责复建工程,遗憾的是因多方聘请不到斗拱榫合的巧匠,最后只好摹拟斗拱结构支架的整体外形,采用钢筋水泥模架浇注成型,饰以木构原色漆绘,竟可与原作乱真。由于采用钢筋水泥结构,内外两沿的圆木柱,也一律改用石雕大柱,外沿八柱作六角形,内沿仍用圆柱,柱上支架三层翘角重檐,仍如旧貌,并更加雄伟壮观。重修历时4年之久,费金5万余,定名曰“大悲殿”。大悲殿以精巧独特的雄姿耸立于大雄宝殿后的高台上,不仅成为观音道场的标志性建筑,更成为丛林整体建筑群的中心坐标。
法堂(藏经楼) 民国二十四年(1935),厦门著名大善士蒋以德用为母治丧节余的巨资在大悲殿后营建一座两层的楼阁,底层作为讲经法堂,上层作为珍藏法宝、佛像、大藏经等珍贵文物的藏经阁。楼阁高雅、壮丽,为寺院中轴线上的主要建筑增添了一道风景。近年因遭白蚁蛀食,现已列入翻修计划之中。
中轴线上三大主殿两侧,建有东西回护庑廊,通过两道庑廊,将独立分散建筑的三殿连成一个整体。故庑廊的建筑,往往与三殿建筑同步进行,是三大殿建筑不可或缺的附属建筑。其建筑形式,与诸殿堂严格保持一致,都是翘脊飞檐大屋盖,覆以绿色筒瓦。两廊宽约4米,铺以红色地砖,自天王殿至大悲殿,可分两段,首段与大殿并立,廊端东西,分建钟楼、鼓楼,楼各高三层,上层高悬钟鼓二法器,中层为守望钟、鼓执僧住处,底层分设地藏殿和伽蓝殿,分供地藏王菩萨和伽蓝菩萨。钟鼓楼为与崇殿配套必具的佛寺重要设施,结构形式与佛殿保持一致,同样以四角飞脊两层、重檐结顶的绿色大盖,巍然雄立,与天王殿鼎足而立。寺院的晨钟暮鼓,自古以来,不仅有报时的作用,更有晨昏发人深省、利乐众生的说法作用。与大雄宝殿并立的两侧庑廊,分别设立十八罗汉堂,雕塑不同神态的十八罗汉瑞像,栩栩如生,令观者一看,顿生欢喜信受之心。
罗汉堂以上的两廊墙上,分设墙报栏以及佛学常识介绍专栏专刊,由专人负责按期编辑出刊,主要内容有南普陀寺宗教活动动态新闻,南普陀寺环境报道,以及佛教故事和佛学常识等。墙报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图文并茂,文彩绚丽,吸引广大游客驻足围观。
除中轴线上的主体殿堂建筑外,寺院其他楼堂馆舍,分为东西两大片区。
第三节 东序楼堂建筑
按照丛林传统的组织规制,素有东西两序大众之分,东序大多为主管寺院日常事务的执事僧人的办公活动处所,以及提供住众饮食起居和接待往来客僧与宾客的馆舍堂院。南普陀这一片区的建筑群体,于民国十三年(1924)丛林改制前后,曾进行过全面的重修、翻修、改建、拓建或新建。改建后的建筑群体,有客堂、库房、大寮以及五观堂(斋堂),供客僧挂单的云水堂,退职执僧居住的正命楼,以及僧舍寮房。此外还新建祖堂(功德堂)、经书流通处、念佛堂和寮舍等。当年改建的东区诸楼堂院舍,历经数十年的风雨沧桑,大都老旧衰败乃至倾危,直至20世纪80年代以来,才又得到较大规模的翻新改建。
寺务处办公大楼 在原客堂、五观堂(斋堂)与库房等旧址上翻建办公大楼及其附楼,主楼与附楼紧密相靠,有廊道相联。楼高三层,底层为大寮和小斋堂,一层为客堂、办公室和可供数百人用斋的五观堂,二层为寺务办公室、库房和大客堂、书记处办公室,三层为僧舍寮房。
海会楼 与办公大楼并立紧靠。楼高两层半,顶层原为南普陀寺接待贵宾的餐厅,后与新建普照楼素食餐厅架设空中廊道相通,作普照楼的附属餐厅。
普照楼 20世纪80年代新建,作为南普陀寺实业社对外营业素餐的专设楼堂,楼高二层,采用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与海会楼相对并立,顶楼专设大小餐厅及贵宾会客室。南普陀寺素菜美味,精选优质材料加工制作,口味清香,造型别致,名称素雅。几道名菜,均由名家命名,如“半月沉江”系郭沫若冠名,“丝路花雨”与“南海金莲”乃赵朴初所起,享誉中外。中外宾客、信众进山朝圣,均以登楼品尝素食为荣。
正命楼 位于普照楼后,紧靠后山,高四层,原为东序退职执僧宿舍,现楼为20世纪30年代建,数十年来虽多次修缮,未经翻建,已呈老旧败落的现象,有待翻修重建。
祖堂(功德堂) 居海会楼前,高两层,上层为祀南普陀寺历代祖师和大德僧人的牌位,下层为护法施主进奉祖先牌位之功德堂。该楼为20世纪30年代修建,现已破败,成为危房。
东片区正面外围墙内,沿墙翻建一系列三层楼房,分别设立经书流通处、念佛堂,以及住僧宿舍寮房等。围墙东端,为东区出入大门,门正对普照楼,门东围墙紧邻厦门大学宿舍区,沿内墙建有一行单间,作为实业社员工的宿舍与储藏室等。
普照楼与海会楼前,绿树成荫,花径纵横,更有假山、喷泉小筑,附设石桌石椅,既可作停车场所,又可为游客就餐前后提供休憩处。
第四节 西序院堂建筑
西序片区向来为丛林主持及诸大德长老住修、弘法、及引导僧众修行的活动场所。因此相应建有方丈楼、侍者寮、西堂、后堂、班首等各堂主的寮房,以及接待外来诸大德长老的上客堂等,并附建有禅堂和法堂。20世纪80年代以来,南普陀西序片区所有的院舍先后得到全面的翻修和拓建。
闽南佛学院 民国初年,南普陀改制为十方丛林后,民国十四年(1925)开办闽南佛学院(简称闽院)时,即就西侧禅堂和法堂的旧址上,辟建闽院校舍,建有讲堂、教室及教授、导师住宿的二层楼房,此外,还分别修建两排学僧宿舍,上下共8间。由是当时寺中常住师生及大众骤增至一二百人,原靠后山竹笕引泉的日常用水不足供应。民国二十二年(1933),在太虚法师住持下,于后山辟建蓄水池,称“阿耨达池”。为保护水源的洁净,又于池边山地上兴建“兜率院”,作为寺院退休长老静居安养的处所。民国二十六年(1937),日寇南侵时,闽院校舍被炸毁,师生分别疏散内地,闽院就此停办。民国三十年(1941)沦陷期间,曾拟复办闽院,修复被炸院舍,后因师生俱缺,复办不久又再停办。民国三十四年(1945)抗战胜利后,重新修复院舍,复办南闽佛教养正院。1950年初,就养正院的设施开办“养正义务小学”,免费招收附近农村的学生入学。随后,厦门大学附属小学停办,并入“养正义务小学”,小学增设4个教学班级,归属地方经办,称“东沃小学”。不久学校迁出,旧院舍就此闲置30多年,直至1985年闽院复办,方又重新翻建。翻建后的闽院校址与西庑廊隔墙紧连,有几道小门可通主殿,前向为西外围墙,围墙西端即为闽院正大门。
综合教学楼 80年代闽院复办时,就旧院址新建一栋综合教学楼。楼高二层,作“凹”字形,一二层各设两间大教室和两间综合办公室。
太虚图书馆 楼新建于1990年,系由知名居士蔡吉堂往新加坡募资捐建。图书馆与教学楼前后对齐,立于教学楼之后,高2层半,顶层采用砖石结构的平台式建筑,平台右内角另建一间台阁式的楼房,以供主管办公起居之用。
学僧寮房 居西楼右侧,高二层共三栋42间,楼房均以八“正”道的“正念”、“正见”、“正精进”冠名。
佛教协会办公楼 在西外围墙之内,高二层,下为办公室,大小共6间,上为会议大厅,右侧即闽院门楼。
禅堂 紧靠后山,三层高,底层为僧舍,二层为讲堂,三层为禅堂;建筑呈八角形重檐飞脊,覆以黄瓦皇冠式大屋盖,造型新颖,气势非凡,系由香港著名居士南怀瑾的学生李素美、李传洪捐资40万美元,于1993年建成。
慈善大楼 建于1994年,高三层,“慈善”牌匾为中国佛教协会前会长赵朴初所题。
上客堂 20世纪80年代中期与普照楼同期修建,后做为寺院客人挂单之处,名之“上客堂”。因修建年代较早,设施陈旧,2007年寺院将之拆除改建,在原址上修建一座高五层、设施齐全的新楼,以迎接四方宾客,将于2009年底正式启用。
功德楼 原修建于20世纪30年代,在寺院东区,用来寄放僧俗历代祖先牌位。此功德堂也因年久失修,成为危房,故2007年寺院在西区另外辟地新建了一座功德楼,将于2009年底使用。
第五节 其他建筑
南普陀寺规模宏大,至2007年底,全寺总占地25.8公顷,建筑总面积21270平方米。近年南普陀寺在翻建、拓建主要殿堂的同时,对寺院周边环境也进行了全面的治理,在总体规划中力求布局严整,规格统一,楼、堂、院、舍,以及园林设计的亭、榭、台、阁,莫不以中轴线上的大雄宝殿及大悲殿为依归,有如众星拱月,高低起伏,错落有致,檐牙雀角,遥相呼应,构成一个恢宏雄伟的整体,既突出寺庙的崇伟庄严,又不失山水园林的秀丽雅趣,成为中外香客、游人朝拜、旅游的圣地。
山门 南普陀寺毗邻厦门大学,四周砌造环绕全寺的大围墙。寺院前方东西两侧在20世纪80年代初分别建有两座巍峨的花岗岩大山门,三门并立,中门上方有大理石镌刻的横批“鹭岛名山”,由时任中国佛教协会会长的赵朴初先生所题。楹联为虞愚居士题写的“广厦岛连苍海阔,大心量比五峰高”与“喜瞻佛利连黉舍,饱听天风拍海涛”。
荷花池 在东西两山门内侧之间。池塘荷叶田田,菡萏芬芳,重现南海莲香的景色。经过几次清理,引进种植了国内外的30余种荷花品种,如唐招提寺莲、红千叶、红盏托珠、印度红睡莲、埃及蓝睡莲等,荷塘内还有皇冠、再力花、梭鱼草等十余种水生植物,再加上荷塘面积广大,整个荷塘已成为厦门市迄今为止最大的水生植物群落。池畔曲桥石径,建有凉亭两座。
七佛塔 在荷花池和放生池之间,竖立着七座汉白玉佛塔,系1993年阴历二月十九日,由信士 <1>张涛、洪涛
<1>有疑,是二个人张涛、洪涛?还是一个人张涛洪?敬献。七佛塔由毗婆尸佛、尸弃佛、毗舍浮佛、拘留孙佛、拘那含牟尼佛、迦叶佛、释迦牟尼佛等七座佛塔组成,六角底座,中为鼓式(覆钵式),上为倒覆莲叶,顶为塔刹,既富藏传佛教塔式,又有南亚佛教建筑的特点,别具一格。
放生池 处于荷花池和天王殿之间,凿建于清光绪三十年(1904),池内鱼翔浅底,可供游人观赏。四周镌刻南无多宝王如来、南无宝胜王如来、南无妙色身如来、南无广博身如来、南无离怖畏如来、南无甘露王如来、南无阿弥陀如来等七如来名号。
万寿塔 东西两座塔耸立在放生池的两侧,系1994年由全国政协委员赵汉钟与夫人张跃莉捐建。塔身通体洁白,蕴含生气,塔高十一层。高耸的双塔俯览全寺,成为南普陀寺崭新而醒目的标志性建筑。
御碑亭 现处西山门内侧近处。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厦门奉敕在南普陀寺天王殿前兴建乾隆皇帝御书碑文的“御碑亭”,厦门官员及各界人士,咸认为此举乃厦门之殊荣,特从各地聘请能工巧匠精工雕造,并建四座碑亭庇护。御碑按四道碑文,磨制四块八面大碑,碑高约3.5米,宽1.4米,厚40厘米。原碑为一整块石板,两面磨光,环碑周边,雕镂云龙腾飞朝参像,碑额题“御制”二字,正面精工细雕乾隆亲笔御书的端楷正文,背面细刻汉译满字碑文。御碑下端,按传统规例用整块巨石雕造一尊海龟形的神赑,驮负御碑。“赑”为“币”音,相传为龙之第九子,少性好动,常浮上海面兴风作浪,残害百姓,天帝大怒,罚其背负圣旨屹立海边以制风浪。后人沿此规例,有关皇帝敕旨赐建的碑文,都特雕神赑驮载。驮碑神赑形似海龟,蹲伏,伸头昂首,傲视四方,神态安详自若,栩栩如生。
南普陀寺前一式四座赑驮御碑,每座御碑上各建一座宏伟的碑亭,四座碑亭形式统一,呈六角亭台,亭盖一式为六角重檐飞脊,葫芦结顶,覆以黄色琉璃瓦筒。最为奇绝的是,由于御碑带座通高近5米,亭内支架屋盖,不宜另设横梁支柱,只好采用斗拱榫合的结构形式,建造穹隆形的藻井支架。斗拱结构的无梁殿阁,因其工艺庞杂繁细,紧密榫合的精密度要求极高,历来都用于宫廷无梁殿阁的建筑。御碑亭特请名工巧匠营建,可见地方官员对此之重视。碑亭建成后,被认为是当朝皇帝赐予厦门地方之特大恩荣,地方官员将碑亭视为圣物珍护,并特命寺院住持指定专人专职管理维护。御碑亭极大地提高了南普陀寺的社会历史文化地位,是全国寺院稀有之殊荣。
景峰大和尚住持南普陀时,即应御碑之缘,在地方官府及广大佛教界人士的合力支持下,对全寺殿堂进行全面的翻修和扩建,将原来歇山式的大悲殿,翻新改建为八角玲珑、三层重檐飞脊、宝塔接顶的殿阁。使古刹重振雄姿,与古朴华贵的御碑亭交相辉映。至清末,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建立中华民国,有些激进的革命党人认为御碑是为封建王朝“歌功颂德”的遗物,乃纠集一批人欲拆毁碑亭,推翻御碑。时幸一些有识之士通过地方官员及时劝阻,御碑才未遭砸碎而保留下来。民国十一年(1922),转逢、转岸诸大德全面兴修殿堂时,将四整块御碑分别嵌入东西庑廊两侧的护墙之中,留取正面碑文供大众摩读;四座驮碑神赑则分别被嵌入天王殿外墙的基座中,仅留头部显露于墙外。
1957年初,福建省文物管理处曾下文将“御碑”列为省级历史文物保护单位,但尚未刻石立碑为志,后因“反右”斗争的政治运动浪潮冲击而没有落实。1966年夏,“文化大革命”爆发,一批红卫兵冲入寺院破“四旧”,认御碑是封建遗物,竞相将御碑正面的文字凿破磨琢,直至碑文全部斑斓剥落,不可复辨方休。迄至1982年,寺院全面复修,方将整块御碑和嵌在外墙的驮碑石赑移至西侧闲置。1984年,国家重申整理、保护历史文物,方将被毁的正面碑文,重新另刻新碑,与背面的满文旧碑拼合,新旧两碑拼合后,原来的驮碑神赑已不能负载,只好弃于一旁,两碑粘合后,分两组并立于天王殿外西山门的入口近处、市文管会保护碑文的两侧,如是极为珍贵的历史文物修旧未能复旧,甚为遗憾。
普照寺 在南普陀寺后山,大石悬空,其下虚敞,凭依石洞而建。相传为宋僧文翠所建的普照寺的原址。参见第八章所辑录的虞愚《南普陀寺寺考》。
兜率陀院 居于南普陀寺后山,始建的目的是为寺院退居长老静修安养提供处所,今辟为茶室。原中辟佛堂,设慈宗坛,供奉弥勒如来,太虚大师每返寺时常于此静修,曾于此处宣讲《大乘本生心地观经》。据旧志载称:南普陀寺后山之水池区,民国十九年(1930)建有三所静修处,即兜率陀院、须摩提国和阿兰若处,此三为一寺风景最清幽之胜境。参见第七章太虚法师的《南普陀寺水池区建筑记》、第八章东初老人的《南普陀游记》和文渊和尚的《南普陀兜率陀院记》。
净业律洞 在五老峰东部半山僻处,民国二十五年(1936),弘一大师曾于此闭关潜修,洞之得名即源于大师。此属天然石洞,为闭关潜修的绝佳处所,现仍有南普陀寺僧人在此闭关修行。
此外,寺后之五老峰山上分别供奉着慧日、喜参、景峰、转逢、会泉、太虚、广洽、妙湛等历代住持和尚的舍利塔,均有塔铭碑记见载。详见第七章的塔铭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