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南普陀寺,位于厦门市思明区思明南路南端,五老峰山下。厦门古名鹭岛,是福建省东南部一座风姿绰约的“海上花园”城市。这里岛、礁、岩、寺、花、木相互映衬,四季如春,风景秀丽,气候宜人,海水环绕、沙滩广阔、阳光和煦,这美丽的自然景观与侨乡风情、闽台习俗、佛教文化等人文景观融为一体。南普陀寺是本市最大的佛教丛林寺院,也是著名的景点之一。南普陀寺地势坐北朝南,背依林木葱郁、奇石嶙峋、岩泉清冽、山峰挺拔秀丽的五老峰,南面大海,紧邻厦门大学,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碧海南天与俊秀的山林之间。寺宇巍峨,梵音缭绕,佛教文化气息浓厚,终日行人如流水,香客摩踵,是海内外佛教信徒朝拜的圣地。

  千年古刹南普陀历史悠久,文化积淀丰厚。始建于唐末五代,初称泗洲院。北宋僧文翠改建称无尽岩。到了明代初年,断臂和尚觉光得到早期迁徙鹭岛陈氏旺族的捐助,在无尽岩下开坡辟地扩建寺宇,由此更名无尽岩为普照寺。觉光和尚在地方官绅与广大信众的捐资下,还为普照寺购置大量田租产业。因此,在明永乐年间(1403—1424)普照寺已成为一座殿堂院舍完备,佛像法物齐全,住僧常达百余众,以及拥有田租作生活来源的大寺院。然而到了清初,由于驻守厦门岛的郑成功东征复台,清兵进岛,施行“迁界”,普照寺遂被夷为废墟。至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靖海候施琅平定台湾后驻镇厦门,才捐资修复普照寺院宇旧观,又特增建大悲阁奉祀观音菩萨,并以其地处于我国四大佛教道场之一的浙江舟山普陀山之南,故更名普照寺为南普陀寺,并沿用至今。此后数百年来,经历代主持如渊、景峰、省己、喜参诸和尚多次重修扩建,至民国初年,南普陀寺已建成为三殿七堂俱全的禅寺格局,并为近代闽南最具规模的名刹。

  南普陀寺历来是佛教禅宗临济喝云派的子孙寺院。民国十三年( 1924 ),喝云派系住持转逢和尚将寺院改为十方丛林,并按丛林选贤制,推选会泉法师为首任方丈。第二年,会泉在寺内创办闽南佛学院开展佛教教育,并于民国十六年(1927)聘请当时中国佛教领袖太虚大师担任院长。太虚大师把闽南佛学院作为改革中国僧侣教育的园地,招收全国各地的青年僧人来此深造就学,并聘请当时知名的法师如常惺、大醒、芝峰、寄尘、惠庭、觉斌、满智等教授佛学、历史等课程,还聘请时厦门大学著名教授叶长青、邵尔章、丁山、陈定谟等教授国文、哲学等,使闽南佛学院成为当时国内外著名的佛教高等学府。民国二十三年(1934)弘一法师又于南普陀寺内增办佛教养正院,培育僧才。从此,南普陀寺群贤毕至,高僧云集,法幢高举,十方佛子竞来求经,一时佛门称盛,名闻中外,迎来了自建寺以来前所未有的兴旺时期。两院为中国佛教培育出了一大批出色的佛教俊才,这些当年学僧,已大都成为海内外名山长老或佛学大师。如当代已故宁波七塔寺方丈月西法师、苏州西园寺方丈明开法师、莆田广化寺方丈圆拙法师及台湾佛学泰斗印顺长老、为澳门及马来西亚佛教作出卓越贡献的竺摩法师,以及菲律宾佛教中兴人物瑞今长老等皆出自当年两院门下。

  南普陀也以其人杰地灵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成为中国佛教远播海外的基地。民国初年以来,南普陀寺先后有一批高僧大德出国到东南亚诸岛国弘法传教,如曾任南普陀寺住持的会泉、转道、转岸、监院瑞等、还有广洽、广义、广净诸师他们先后都曾在马来西亚、新加坡建寺弘法;民国二十六年(1937)曾任南普陀代理方丈的性愿法师应邀到菲律宾弘法,并被誉为菲律宾佛教开山祖师;南普陀当时还有很多高僧前往港澳台弘法,有的足迹甚至遍及印尼、越南、缅甸、泰国、斯里兰卡、日本、韩国、澳大利亚、美国等国家,他们为佛教在东南亚乃至世界的传播作出了卓越的贡献。由此,奠定了南普陀寺在中国佛教史上的重要地位,并成为中国佛教海外交流的重要窗口。

  历史的车轮总是不断向前弛行,胜败兴衰乃是任何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南普陀在经历了繁华之后,随着抗日战争的爆发一度处于萧条、衰落状态。抗战期间,南普陀寺被驻军占住,闽南佛学院及养正院遭日机轰炸而停办,寺中住僧和学院师生星散。民国二十七年(1938)5月厦门沦陷后,南普陀先后由觉斌、会觉住持。但此时寺院已是僧众稀落,寺宇萧条,战前的盛况已成为过眼烟云和历史陈迹。

  抗战胜利后,南普陀避居各地的僧众陆续回归。民国三十六年(1947),推广心和尚任南普陀方丈。民国三十七年(1948),南普陀寺为性愿法师六十大寿举办三坛传戒大法会,来自海内外求戒的缁素佛教徒1000多人参加受戒大典。济济满堂,极一时之盛。但不久由于时局紧张,集居僧众又烟消云散,南普陀寺又复凋零。

  新中国建立后,人民政府先后拨出巨款翻修南普陀寺宇殿堂,还在寺的右侧开凿“般若池”,后山新建转逢、会泉和尚的纪念塔。寺僧通过学习国家政策,提高政治觉悟,自觉地参加建国初的各项爱国运动,开展生产劳动以自食其力。同时将原来的佛教养正院改办为养正义务小学,免费招收附近学童入学。1958年,厦门对佛教寺院进行合并,各寺僧众集居南普陀寺。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后,南普陀寺历经浩劫,寺宇、佛像、经书、法物等遭到破坏,僧人勒令还俗,只有妙湛、厚学、传声等几位老僧权宜之下,不得不蓄起头发、改易俗装,照管破烂的寺院。

  从1979年开始,国家全面落实宗教政策,南普陀寺被列为全国重点寺院。受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居士的委托,妙湛老和尚主持寺院的修复重建工作。妙湛老和尚德高望重,得到海内外各界人士的支持,先后恢复了南普陀寺的殿堂、壁画,还兴建了教学大楼、太虚图书馆、方丈楼、普照楼、海会楼、学僧和法师的寮房,以及全国第一的禅堂、和全国第一座慈善大楼。山门前还开辟了荷花池、万寿塔,并修整了祖师塔林立的后山,使得南普陀寺宇庄严、规模宏伟。老和尚还主张恢复寺院传统的丛林制度,整顿教团,制定和完善寺院的管理制度,使南普陀寺道风严整,面貌一新。

  1985年老和尚又力排阻难,不遗余力地恢复了停办近半个世纪、驰名中外的南普陀闽南佛学院和佛教养正院,并亲任院长。复办后的闽院分设男女两个院部,女众部设在万石岩(后移至金榜山紫竹林寺)。两部各设养正院、预科、本科三个班级,招收全国各地学僧报考入学。在妙湛老和尚的主持下,学院教育设施、教学素质以至规模均有较大的提高和发展。当前的闽院已办成目前全国佛教界教学条件优良、师资力量雄厚、学生数量最多,在海内外有广泛影响的佛教高等院校。截至2008年,闽南佛学院先后招收十届毕业生,男女学僧共900余人。他们之中除部分留在闽院任教和从事佛教协会、慈善等工作外,其余分配到省外各寺担任执事或佛学院教学工作,其中有些还远赴东南亚诸国、澳大利亚以及美国等国外弘法传教。

  1988年妙湛老和尚由厦门佛教协会推为南普陀寺第八任方丈,他为南普陀寺和佛教的现代复兴与发展做出巨大贡献。1994年12月,妙湛老和尚又率先成立了全国第一家佛教慈善机构——南普陀寺慈善事业基金会,并亲任会长。南普陀慈善基金会自成立以来,为社会慈善事业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受到教内教外各界人士的一致好评和广泛称颂,厦门市人民政府授予南普陀慈善基金会为特殊教育先进单位。妙湛老和尚可谓是本寺乃至佛教界划时代的大德高僧。他奠定了现在南普陀寺以佛教教育和慈善为主的基础和规模,在他住持南普陀寺期间,使千年古刹重放光彩,迎来一派兴隆发展的新气象。

  1995年12月19日,妙湛老和尚泊然示寂于南普陀寺方丈室。由中国佛教协会和厦门市领导推荐,并通过南普陀寺两序大众选举,共推圣辉大和尚继任南普陀寺第九任方丈。圣辉大和尚升座后,即着力整顿寺院和闽院的道风建设,严整规仪,要求寺僧与学僧重视福慧双修,遵守丛林规章,并亲自率领僧众早晚上殿、过堂以及布萨说戒等。同时,还根据寺院、学院实际情况,修订各项管理及规章制度,使南普陀寺及闽院管理体制更加完善,道风、学风更为改观。  

  继任方丈圣辉大和尚非常注重佛教教育人才建设,他将原闽院养正院、预科、本科三个班级而归为预科、本科两个班级,并在本科之上设立研究生班,聘请国内知名大学著名教授如北京大学楼宇烈、人民大学方立天、中国社科院杨曾文、上海复旦大学王雷泉、南京大学赖永海等为导师,为适应现代化佛教的急需而培养国际型佛教专业人才,从1999年研究生班开办以来,迄今已培养共五届约40名佛教专业人才。

  在圣辉大和尚的领导下,南普陀还经常举办各种“护国安民、利乐众生”的大法会、学术交流会等弘法利生活动以及积极开展对外佛教交流活动。他曾多次率领厦门佛教界人士到日本、韩国、德国、法国、西班牙等国家弘法参访,将厦门佛教弘化活动进一步引向世界,促进了厦门地区佛教事业的全面、健康发展。

  2005年,圣辉大和尚三届方丈任满,退为南普陀寺法主。全寺两序大众推举则悟法师为第十二任方丈。则悟法师认真办道,戒德庄严,为人宽仁厚道,深得原方丈圣辉大和尚所器重。升座后,则悟大和尚主持重新翻建天王殿、大雄宝殿,以及西侧外的功德大楼等,同时着手进行南普陀重新整体规划建设。在不断加强各项管理制度的落实的同时,他还率众勤修戒定慧三学,研究现代佛教文化,积极开展弘法利生活动,推广人生佛教,使南普陀寺成为了名副其实的闽南首刹,具有广大的信众和良好的声誉,为佛教在新时期的延续和发扬光大做出应有的贡献。

  如今的南普陀寺在圣辉大和尚及则悟大和尚等的引导下,集佛教教育、慈善等为一体,既是当今佛教培养僧才的摇篮,也是体现佛教利国利民乃至与现代化管理与时俱进的标榜寺院。并在多年的管理实践中,经过反复的探索总结,逐步形成了具有现代意识的寺院管理目标,即以人间佛教的思想作为指导,以城市作为依托,以制度加强管理,以经济促进发展,以教育培养人才,以文化确立品位,以道风赢得信众,以慈善回报社会,以联谊扩大交流,走出一条爱国爱教、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的道路。循着这条道路,南普陀寺的基本建设,如道风建设、教制建设、人才建设和组织建设等都得到了全面的发展与提高,呈现出一派兴兴向荣的景象。

  20世纪80年代以来,南普陀一直都受到国内外人士的普遍关注。党和国家领导人每来厦门视察,南普陀寺成为其必到之地,如李先念、华国峰、刘华清、乔石、胡启立、王汉斌、王光英、倪志福、叶飞、阿沛?阿旺晋美、乃至方毅、田纪云、谷牧等副总理以上的国家领导人,先后来寺视察达30多人次。2004年9月,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及其夫人,在省、市主要领导的陪同下视察南普陀寺,并挥笔为南普陀寺题词:“千年古刹南普陀,大乘精神利有情”。此外,还有许多国外的首脑人物先后来南普陀寺参访,如丹麦王国首相拉斯穆森,荷兰女王贝娅特丽克丝,新加坡总理李光耀及其儿子李显龙,泰国副总理苏帕猜、泰国王储玛哈?哇集拉隆功,马耳他共和国总统巴巴拉,柬埔寨主席诺罗敦?西哈努克亲王夫妇等。中外国家领导人到访,均受到南普陀寺方丈和两序大众的热情接待。

  南普陀寺自党的宗教政策落实以来,在海内外佛教界缁素人士捐助下,不断的进行全面翻修扩建和新建。新建、拓建的楼、院、亭、阁,建筑总面积相当原来寺宇的一倍以上。如今整座寺院殿堂结构古朴,梵宫深邃,气度宏伟,规模宏大,为典型的禅宗伽蓝七堂建制。全寺的整个建筑,布局匀称,结构严谨。在南北的中轴线上,天王殿、大雄宝殿、大悲殿、藏经阁依次层层托高,错落有致,俯仰相应。左右厢房、庑廊、钟鼓楼对称排列,回护着三殿,形成一个整体,雄伟壮观。所有建筑,一律采用古代宫殿式的重檐飞脊大屋盖,饰以杏黄琉瓦,殿堂皆雕龙画栋,法像庄严,黄瓦琉璃,金碧辉煌。在寺院的山门前,屹立着七座汉白玉的如来佛塔和两座11层高的万寿塔。此双塔通体洁白,蕴含生气,分立在天王殿前两侧,俯览全寺,不仅成为规范全寺的坐标,也填补了千百年来厦门岛上有寺无塔(指大佛塔)的历史空白。塔前是放生池,盛夏季节,荷花盛开,蓝天、白塔、绿叶、花海,展现出这里是分外清净高洁的佛门净地,置身其中仿佛在佛国净土,令人身心清净皎然。纵观寺院内外到处有菩提嘉树垂荫,艺圃百花争艳,还在寺前山后的碧荷池畔和林泉幽壑之间,建造亭台、水榭、曲桥、花坞,使信众游客,在朝参名山古刹之余,领略山水林园的佳趣。

  千年古刹南普陀还留有许多文物古迹,发人怀古悠思。五老峰前的摩崖石刻,镌下古今许多名人的诗书佳作。西山门内,八方乾隆御制的记功碑,更具有珍贵的历史价值。寺中珍藏文物,有北魏、唐、宋、以迄明、清的古佛造像,其中一座明代福建德化巧匠何朝宗塑造“建白瓷观音”生动逼真,线条流畅自然,是瓷塑艺术中的珍宝。除此之外,还有泰国、斯里兰卡、柬埔寨、印度送藏的各种佛菩萨造像。此外有造于宋元时期的七佛宝塔、宋代的古钟、香炉,明代铜铸八首二十四臂观音,清初与施琅建寺同时新铸的大钟,近代木雕“五儿戏弥勒”、杨木如意等,都有较高的文物和艺术价值。还有明代比丘、比丘尼刺血书写的《妙法莲花经》和珍版的《大藏经》多部、弘一法师亲书的《佛说阿弥陀经》、郭沫若、胡子昂、胡厥文、丰子恺、赵朴初的题词及诗文等极具文化价值。南普陀寺及周围还有不少题刻,藏经阁后的悬崖上有光绪元年(1875)寺僧振慧所书巨大的“佛”字石刻,高1.4丈,书法粗犷豪放雄健有力,为国内罕见。不远处还有明代抗倭名将陈第、沈有客的石刻以及爱国将领蔡廷锴手书“大好河山”遗迹。这些石刻为这座千年古刹更添异彩。

  作为厦门唯一的大型寺院,南普陀寺以它特有的寺院风情,每年都吸引有上百万中外游客信徒前来游览朝拜,每天行人如潮水。寺内名木古树参天,一年四季花红柳绿,郁郁葱葱,幽幽清莲,美丽如画。寺中还有清纯素雅、烹调考究、独具特色、驰名中外的素菜如彩花迎宾、南海金莲、丝雨菰云、香泥藏珍、五老如意、雪映银浪等,尤以曾为郭沫若所提名的“半月沉江”、赵朴初居士赐号的“丝雨菇云”,更是形名雅合,香味相宜,耐人品赏吟味,雅趣无穷。

  南普陀寺以它庄严雄伟、金碧辉煌的殿宇楼堂、珍宝丰富的文物史迹、佛教高等教育的基地、慈悲济世的慈善基金会、如诗如画的美丽风景、品名优雅的素斋等而闻名于世,在党的宗教政策照耀下,千年古刹南普陀必将会焕发出新的光彩,更加盛名远扬,为人类文明作出新的贡献。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为了弘扬佛教文化,为了给后人留下一份南普陀极其宝贵的文献资料,南普陀启动了弘扬寺院文化战略工程之一——编撰《南普陀寺志》。  

  事实上早在民国二十二年(1933),寄尘法师和虞愚教授曾合编了一本《厦门南普陀寺志》(以下简称《旧志》)来弘扬寺院文化。《旧志》严持客观求实的修志态度,对古刹千年历史沿革作了记述,在记述过程中参考了《府志》、《县志》,以及《嘉禾名胜记》、《普陀寺僧谱》等可靠的地方史、志等相关资料。因此《旧志》可谓是一部不可多得的重要史志资料。本志在编修的过程中对《旧志》多有参考和借鉴。

  《旧志》分寺考、法制、教育、列传、法物、文艺、公牍等七篇,对古刹千年历史沿革虽有较为真实的记述,但《旧志》还是过于简略,对于南普陀寺在中古时期的历史乃是采取从略或不载的方式,而是着力记述当代10年寺院的历史状况。即如实详载自民国十三年(1924)南普陀寺改制为十方丛林前后至民国二十二年(1933),这10年的历史沿革。此一时段,正是南普陀寺发展较为兴盛的时期。本志除了对于南普陀寺这10年的发展状况在《旧志》的基础上,又作了更具体、明确、翔实的记述之外,还补充了一些《旧志》所略而没载的史实。  

  《旧志》虽有可参考之处,但对于本寺之历史沿革,记载的时间也只截至到1933年,此距今又过了75年。随着社会历史多次较大的变革兴替,南普陀寺也随之经历了几次大起大落的艰辛历程。及至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家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促使社会经济、文化全面繁荣发展。本寺也随之应机而起,在妙湛长老、圣辉大和尚及则悟大和尚等的引导下,使南普陀寺再度出现兴盛的景象。因此,本志在续《旧志》之后,对南普陀寺现当代75年来的历史与现状将作详细的收载记述。

  本志在编修过程中遵循当代编修地方志的要旨以及“横排纵写”的体例而编纂,在“横排门类不缺项,纵写历史不断线”的具体要求下,根据佛教寺院宗教组织活动的历史特点,横排了8个专题篇章,在篇首还编纂了《大事记》一卷。《大事记》内容是记述一千多年来南普陀寺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所经历的重大变革和寺院的发展、教育、弘法、对外交流以及僧众修行活动等的大事记要。《大事记》中所记载的史事,是依据相关的史料中所载有关本寺历史的事态发展,按历史编年顺序,逐年记载下来的。

  本志以纵写历史不断线的要求,从本寺存在的历史即唐末五代开始写起,直至当代2008年止。所横排的八个专章,各具特点,因之记述表现形式也各有不同。

  第一章《寺院沿革》,主要如实记述古刹千年历史发展的全过程。从诸较为可靠的史志资料所记载的“五代僧清浩建泗州”开始,以迄至于当代2008年为止,较为详尽的介绍本寺兴废沿革等史事;第二章《寺院建筑》,主要记述近现代本寺以中轴线为主的殿堂、东序楼堂的建筑、西序楼堂的建筑,以及寺院四周其它建筑之格局,来彰显本寺所独具有的闽南特色之建筑风格;第三章《人物纪传》,记述有关本寺的人物,分为《僧伽传》、《居士传》两大部分。《僧伽传》除收录自五代僧清浩开山以来,历代常住住持和德高望重诸大法师外,还收录一些现当代过往本寺弘法传道的海内外著名大德高僧,如弘一及其同门师弟演本大师、当代闽籍大师圆瑛等。此外,更多的是早期毕业于闽南佛学院及闽南佛教养正院的学僧,他们毕业后分赴世界各地传教,并成为海内外知名的佛学大师,为佛教在世界的传播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入传人物共80位。《居士传》则选取历代以来对本寺建设有突出贡献人物入传,立传人物共23位。其中,对于始建南普陀寺的施琅,更以评传形式的大传入志。《居士传》中另一大部分,则均为现当代本岛著名的佛教界人士,其中有民国初年,协同本寺僧人在厦门推行佛化改革的名士,如周醒南、许宣平、蔡吉堂等都有立传;第四章《僧伽教育》,主要记述本寺所创办之闽南佛学院和佛教养正院的历史发展过程;第五章《慈善实业》,记述别具特色的南普陀寺慈善基金会与实业社;第六章《海外交流》,南普陀寺是中国佛教海外交流的重要窗口,本章主要是讲述南普陀寺与东南亚各国及港澳台地区以及日本、韩国、欧美等地区的对外交流活动;第七章《文物史迹》,本章主要从《馆阁珍藏》、《碑刻铭文》、《摩崖题刻》等三个方面记载南普陀的文物史迹;第八章《文献选辑》,所选辑文献共分为《纪文选萃》、《诗词楹联》、《规制文牍》三个专目。所选辑记存的各种诗词、楹联、规制、文献,都极具历史文献价值,不仅可供欣赏、参阅,而且也是编纂本志所参考的重要原始资料。

  本志将成为一部跨越一千多年历史,全面、客观真实地记载本寺历史沿革的史志资料。不仅为南普陀寺补充完善了相关资料,理清了寺院从古至今发展演变的脉络线索,而且更进一步确立了其在教界内外的地位及其所具有的重要功能,同时还展示出寺院所具有的丰厚佛教文化沉淀,将成为南普陀寺院文化的又一奇葩。

  如今的南普陀寺也将不断的开拓创新,走出一条与时俱进、别具特色的发展之路,在努力促进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进程中,建设更辉煌的美好未来。

南普陀寺志 
  
厦门南普陀寺 编


(定稿本)


上海辞书出版社


《南普陀寺志》编委会


顾 问:陈建德   曾文瑛   蔡永华 


名誉主任:释圣辉 


主 任:释则悟 


副主任:释了法   释济群   释慧然   释圆智   释诚信   释界象   释定恒 

黄镇辉   苏人登   葛向勇   刘泽亮   韩真   曾全民 


编 委:释传明   释理文   释能元   释法尊   释净心   释照性   释智常 

释明律   释圆满   释静安   释世澄   释圣智   释正兴   释达源 

释法仪   释戒舟   释常明   释圣醒   释如消   释心道   释心法 

释慧海   释道仁   释演慧   释仁晶   释仁清   释法源 (女) 

释悟源 (女)  释超波(女) 


    执行编委:释妙真   释德煌

《南普陀寺志》编写组


主 笔:郑梦醒 


副主笔:释法缘(女)  曾鸣   薛鹏志 


助 笔:释智德   释文贤   释圣智   释明坤(女)  释德进(女) 

释乘一(女)  释静仁(女)  释果觉(女)  杨明金 

俞斌    苏丽明(女)   李文轩(女)  肖彩雅(女)


南普陀寺志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