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4—1942)
释会泉,名明性,别号印月,自署华满,晚年自称莲生道入,福建省同安县人。同安邻近南安县,同隶闽南,在清季的同、光年(同治末年到光绪初年)数年之间,南安、同安接连出世了几位高僧。如早年到南洋弘化的转道法师,出生于光绪六年(1880年);在厦门南普陀寺创办“闽南佛学院”的转逢法师,出生于同治十三年(1874年),而会泉法师,也出生于同治十三年。
会泉法师俗姓张,父名善绩,母亲吴氏,住在同安乡下,务农为业,家贫。所以,会泉法师自幼失学,靠自修而认字,更不幸的是他7岁丧父,13岁丧母.益发使少年的会泉法师感到身世飘零,人生如梦,而有出家之想,于是在他19岁那一年,依厦门虎溪岩温善和尚剃度出家。第二年,到漳州龙溪南山的祟福寺,礼佛乘和尚受具足戒,并依佛乘和尚学律,复不时到南普陀寺向喜参和尚请益,学业乃日有长进。
他从21岁开始,出外参访诸方尊宿.曾朝礼南海普陀山,参访过印光大师;也曾于天童寺听谛闲法师讲《法华经》,并入禅堂,参究上乘。还听过幻人老法师讲《楞严经》。24岁参访金山焦山寺,于金山禅堂,曾与虚云和尚同参,那是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初春的事情。后来到大通听月霞法师讲《楞严经》,兼学贤首教义,又上九华山,朝礼地藏王菩萨真身塔。如是各方参访8年之久,见识及学问均有大进,28岁回到厦门南普陀寺。
他在南普陀期间,襄助喜参和尚弘法传戒。32岁时,再赴宁波天童寺,听道阶法师讲《阿弥陀经蒙钞》、《唯识三十论》及因明等论,并与圆瑛法师同研究因明三支比量、唯识法相之学。前后为1经年。返回泉州,旋应南安雪峰寺的邀请讲《楞严经》。37岁创办了“虎溪莲社”,禅净双修。是年秋,朝五台山礼文殊菩萨,返回途中,在宁波与圆瑛、太虚二法师见面,共同讨论如何振兴中国佛教。这时是宣统三年(1911年),未几民国肇建。1912年,应台湾佛教人士的邀请,乘船到了台湾,与佛教界人士见面,并在基隆的灵泉寺讲《金刚经》。
由台湾回到闽南,未久,接任泉州承天寺住持,后来在寺中设了一所优昙初级学林,僧俗兼收,施以普通及初级佛学教育。1921年,当时在新加坡弘法的转道法师,发愿重修泉州的千年古刹开元寺,圆瑛、转逢二师亦参与其事,并请会泉法师就近协助。
1924年,南普陀寺的住持转逢和尚(他是喜参和尚的法嗣,鲜喜参出任南普陀住持),立志改革佛教,除重修梵宇、重订清规外并“化私为公”,将南普陀原来的子孙制,改为十万丛林的选贤制,并依照新订的规约,选出会泉法师为十方丛林的住持。
会泉法师当选南普陀首任住持后,即计划与兴办僧教育,培育佛门弘法人才,他在转逢法师的支持下,创办了“闽南佛学院”,会泉自任院长,聘请常惺法师任副院长,蕙庭法师任主讲。到了1927年,会亲住持任满。当时是北伐时期,一切以军事为第一,会泉法师感于僧寺的危机,须由有力人士的保护,在常惺的推荐下,寺众公举太虚大师继任住持,并兼任佛学院院长。众人并推转逢、转岸及常惺法师三人到上海向太虚大师报告,礼请大师入闽。是年4月29日,太虚大师在南普陀寺行住持进院礼。会泉法师交卸了住持的职务,驻锡泉州的南山寺。
1929年夏,会泉法师在石井慧月精舍,讲《大乘起信论》,并撰写《大乘起信论科注》l卷。1931年,应承天寺的邀请,讲《楞严经》。冬10月,在开元寺弘传戒法,任说戒阿阇黎,戒弟子一千余人,开福建历年来未有之盛事。传戒事毕,翌年,他在虎溪岩设立了一所“楞严学舍”,从学弟子40多人。
1933年,这一年会泉法师已60岁,他在万莲寺开办了一所“佛学研究社”,台湾、潮、汕各地来学的学僧60多人。是年冬天,他又创刊了一份《佛教公论月刊》,弘扬佛法。
他64岁的时候,再应南普陀寺众的推举,二度出任南普陀寺住持,这时已接近抗日战争的边缘。未久“八年抗战”开始,后来厦门沦陷,会法师泉避居鼓浪屿。日军特务以他在地方上素为社会钦敬,百般威胁,逼他出任伪职,他坚决不从,乃乘隙登轮到了香港,由香港转轮到了新加坡。初住龙山寺,后来住在转道法师所兴重的光明山普觉寺,过了几个月.他乃赴仰光胡礼佛迹,并乘便游历南洋各地。67岁时,荷属棉兰的信众请他去讲经,他到苏门答腊住了几个月,为信众讲经,受其感化而皈者甚众。
1940年,太虚大师率团访问东南亚佛教国家及印度、锡兰,回程中途经吉隆坡,4月3日抵槟榔屿,这时会泉法师住在槟城天公坛,在极乐寺与大虚见了面。老友重逢,分外欣喜,但在欣喜中也有感慨,因为会泉法师是年已68岁,健降衰退,已不如往昔硬朗了。
1942年农历正月十六日,会泉法师在槟城舍报西归,世寿七十,僧腊五十有一。
会泉法师的著作,有《大乘起信论科注》、《金刚经讲义》、《阿弥陀经集讲》、《普门品讲义》、《佛学常识易知录》等多种。
附:会泉和尚传
会泉和尚,别号印月,名为明性,俗家姓张,福建同安人。因为七岁时父亲去世,童年多承母亲的教诲,与母亲相依为命。十三岁时,觉得人生在世,生活问题由自己解决,才不失独立的精神,由此立志从商。十四岁时,忽然遭遇不幸,母亲也随之去世。回想起来,父母相继去世,前后不及十年,顿感人世无常,世间幻化,人生的意味甚寡,终难免死亡一途。后来阅读《岳传》,感到忠孝的确是人的根本。然而往事常常与自己的志愿相违背,因为环境的阻碍,始终无法达到目的,因此厌世的念头油然而生,故而发心出家。十九岁时,毅然弃俗出家。次年于漳州南山寺依学公和尚受具足大戒。
受具足戒后,大师慢慢知道戒律固然是僧伽身心的轨范,但是想要锻炼纯善的僧格,成为有用的人材,则还需修习禅定与研究教理。大师本着自利利他的宗旨,发起无畏精神,百折不挠,仿效玄奘大师西游,学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其精神令人钦佩。在此略述大师参访善知识的经过就可以知道他精进之一斑。
大师二十二岁时,航海到浙江的天童寺,听谛闲大师讲《法华经》;同年夏天,至南海听幻人法师讲《法华经》。二十三岁时回到天童寺,听寒桥法师讲《楞严经》,同年冬天,进禅堂,修学禅定。二十四岁,听被延请至天童寺的幻人法师讲《楞严宗通》;一年之后,常州延请幻人法师前去讲《法华经》,于是大师又跟随前去听讲。二十五岁时的夏天,游方焦山,听通智法师讲《楞严经》,冬天时入高旻寺禅堂打七。二十六岁时的冬天,到金山寺,进大禅堂修学禅定。二十七岁时春天,到大通和悦州,听月霞老人讲《楞严经》,夏天,到天童寺听通老法师讲《楞严经》;冬天进禅堂打七。二十八岁时,回到福建,到南普陀寺襄助净心和尚代参老和尚传戒。二十九岁,住泉州小雪峰寺,亲近佛化老人,前后共三年。老人为他开示禅宗法语道:“剔眉露出通天眼,返照身心总是空。”由是大师了知《楞严经》中指见是心之语,亦不可得。三十二岁时,再到天童听道阶法师讲《便蒙钞》及《唯识三十论》。三十三岁,与太虚大师同住天童寺听《法华经》;同年秋,至泉州承天寺,襄助启建水陆道场,以做冥阳两利的法事,大师受具足戒十余年来,都是过这样的云水生活,飘零多方,行踪无定。——由福建至江,由江苏至江苏,由江苏至安徽,往来循环,不暂停息。——然而身体安泰,精神舒适,一瓶一钵随身,足以维持生活,三衣只具,亦能到处安身。虽然备偿艰辛,屡遭挫折,而大师胸怀坦白,无事自若,是因为他受善知识的熏习,如饮醍醐,得大导师的开导,若被甘露。另有精神上之安慰的缘故。——这正是孔子所说的:“发愤忘食,乐以忘忧”啊。也许这是他可以成为福建僧界之中的翘楚人物的重要原因吧。古人说:不经一番寒彻骨,那得梅花扑鼻香?我们可以从会泉大师的参学经历中窥得一斑了。
经历这一番辛劳之后,他的知识丰富了,道德也随之宏大了。由此声闻国内,名播十方,尤其是闽南一带的人士,没有不敬重爱戴景仰拥护他的。而大师也本着爱人爱教之热忱,从事化导社会弘扬佛法的工作,不敢有所懈怠。
大师三十四岁时,因为受到泉州小雪峰寺的邀请,讲楞严经。三十六岁,回到虎溪岩,静修三载。三十九岁,因受台湾人士之请而讲经。四十三岁时,主持泉州承天寺,弘法数年。五十一岁,主持南普陀寺,创办闽南佛学院。五十四岁,退院,请太虚大师主持。五十五岁时,到台湾讲经。五十八岁,于承天寺讲《楞严经》。五十九岁,于虎溪岩讲《楞严经》,六十岁时,于万石岩新建佛学研究社,以领僧众从事佛学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