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厦门南普陀寺慈善会1994年成立至今,始终恪守佛教“慈悲济世”的宗旨,实践已故会长妙湛老和尚的“勿忘世上苦人多”菩提遗愿,积极开展赈灾救急、扶贫解困、助学助教、安老慰孤、义诊施药、资助病残、饮水工程、资助医疗设备等慈善项目,并特别注重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帮扶力度,为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慈善会成立后,即积极组织开展义诊服务,筹建义诊院,并于1995年9月8日设立慈善义诊院章程。同年12月19日义诊院正式开诊,设有中医内科、西医内科、骨伤科、妇科、小儿科和针灸科,开始提供恒常义诊服务。
自成立以来,义诊院秉持“慈悲济世,造福社会”、“救苦寻声,造福人群”的宗旨,发扬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一直坚持在农历每月初一、十五和佛教节日在寺院内定期开展义诊活动,每年定期或不定期向养老院、孤儿院和贫困偏远地区义诊施药。截止至2018年底,义诊院累计服务过超过31万人次,义诊施药超过2262万并持续向广大群众免费施药及向医疗机构、康复照顾单位捐赠医疗器械与设备。
1995 发心义诊
1994年底厦门南普陀寺慈善会成立后,积极开展义诊院筹建工作,于1995年12月19日正式成立义诊院,开始提供免费医疗看诊服务。义诊院的成立,实现了妙湛老和尚多年的夙愿,开创了弘扬佛教慈善、践行慈悲济世的服务新模式。
1996 知恩报恩
为感恩社会对厦门南普陀寺佛教慈善事业的支持,慈善会义诊院首次走出寺院,于春节前夕在厦门火车站广场开展“特区人民献爱心”义诊活动。
1997 定点服务
自1997年起,义诊院开始坚持每月两次外展进行定点义诊服务,为南普陀寺周边地区街道居民提供免费施药与看诊,受到周边百姓广泛好评。当年共开展定点义诊22次,诊治病人共计2735人次。
1998 情系灾区
1998年,我国多地遭遇百年不遇的特大洪灾,群众生活与财产遭受到严重破坏。慈善会义诊院积极参与救灾抗灾,组织捐衣赠药,并派出赈灾医疗队赴抗洪救灾第一线,为受灾群众提供基础医疗就诊服务。
1999 常态乐群
1999年,义诊院除继续开展灾区义诊、寺内坐诊、定点看诊等服务外,更将义诊服务范围扩大至厦门岛外村镇,为岛外群众看病寻医提供便利,使义诊服务迈向常态化。
2000 泽惠八闽
随着慈善会服务范围的逐步向外拓展,义诊医疗服务亦由厦门市拓展至福建省其它地区。当年义诊院慈善医疗小组远赴闽西、闽北等地,为贫困山区的百姓提供义诊服务,并送去医疗用品与药物,使佛教慈善义诊惠及八闽群众。
2001 关怀特群
义诊院不仅为周边群众、贫困群众提供服务,亦重视对特殊群体的关怀。2001年义诊院先后组织医疗队伍至龙海市隆教畲族乡径内村、厦门市同安莲花镇军营村等少数民族村落、历史文化村落开展义诊施药服务。
2002 寻声解困
寻声救苦是义诊院开展义诊服务的理念之一。义诊院积极回应社会需要,应群众要求前往提供服务。2002年,义诊院再次走进地处偏僻地带的同安莲花镇,为因山路遥远而看医不便的村民提供免费医疗服务,缓解了当地看病难的问题。
2004 扶贫相连
贫困是导致百姓看不起病、不敢看病的主要原因。2004年,慈善会提出扶贫与义诊相结合的新方式,慈善会义诊院多次组织慈善医疗小组至缺医少药的边远贫困山区义诊施药,有效缓解了当地群众寻医用药的困难处境。
2005 “四下乡”
谨记妙湛老和尚“勿忘世上苦人多”遗训,义诊院十分重视基层百姓的看病问题。2005年义诊院组织开展“四下乡”活动,先后至海沧区后柯村、同安区莲花镇军营村等乡村,为基层群众提供义务体检与健康咨询。
2006红色义诊
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义诊院于2006年启动红色义诊活动,先后走进省内革命老区,慰问老区群众,提供免费医疗服务,并开展一系列助学、扶贫、施药等活动。
2007施材助医
提高基层医疗卫生单位的硬件能力与服务水平,是2007年义诊院义诊服务的新模式。通过向基层医疗卫生单位捐赠医疗器械、设备、工具等,义诊服务由传统施药迈向硬件施助。2007年义诊院先后为基层医疗单位(如龙岩上杭庐半乡卫生院)捐赠了红外线治疗仪、血球计数仪、B超机等医疗器械,有效改善了当地的医疗服务条件。
2008 关爱孤老
“老有所医”是解决老年人看病难问题的主要方式,关爱老年群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为了缓解老年人看病难、行动不便的问题,2008年义诊院重点加强对孤老群体的服务,先后组织义诊队伍至厦门各地老龄化较严重的村落举行义诊施药活动,为当地孤老群体的送上慈善关爱。
2009加大援助
全年义诊施药、资助医疗设施等共用善款30万元,全年义诊人数1万余人次。其中为宁化县畲族乡卫生院捐赠生化分析仪、血球分析仪、尿液分析仪、B超机等医疗设备各一台,价值15万元;捐赠12万元善款重建内蒙古乡村卫生所。
2010 持续服务
慈善会义诊院分别为龙海市隆教畲族乡卫生院、漳浦县湖西畲族乡卫生院二所医院、永春县蓬壶中心卫生院,捐赠多套医疗器械,价值共计:23.33万元。
2011-2015 强化助医
2011年至2015年,义诊院在原有服务基础上,重点强化医疗援助服务,通过资金与医疗物资的双向援助,为基层医疗单位缓解设备紧缺、改善服务硬件条件提供了有力支持。
2011年全年共资助14个卫生院,各资助一台医疗设备;2012年为全国19个偏远山区乡镇卫生院捐赠19台彩色B超及配套电脑;2013年向全国30所卫生院捐赠超声诊断系统23套、全自动血液生化分析仪7台;2014年向全国32所卫生院捐赠超声诊断系统27套、全自动血液生化分析仪5台;2015年向福鼎市佳阳乡、霞浦县水门乡卫生院各捐赠一台彩色B超机,并捐资修建寿宁县南阳镇乡村卫生所。
同时,义诊服务人数稳定增加,每年保持义诊服务人数一万人次以上。
2016 社区共建佛医结合
2016年,秉持“善心善行”的理念,义诊院着重提升寺内义诊服务水平,加强佛医结合,配合南普陀寺内重要大型佛教活动,于寺内开展义诊服务。同时,加强与厦门市各社区的共建合作,通过联系社区,将义诊服务延伸至社区,形成常态化、定期化社区义诊。义诊院亦继续助医施药,向厦门仙岳医院等机构捐赠善款,用于医疗器械等设备采购。
2017全面拓展 全科服务
2017年,以“不忘初心”为理念,义诊服务回归初心,牢记使命,提升硬件,拓展服务——于年底前完成义诊院院舍硬件的升级改造,使服务环境大大改善;开展多方位义诊服务,确立社区义诊、寺内义诊、外请坐诊、医学讲座等多种义诊服务模式;加强义诊队伍建设,广集贤才,汇聚中、西医等多科别义诊专家,提高专业服务水平。
2018加快转型 革新创变
2018年,响应慈善会服务提升、模式转型的时代目标,义诊院加快内外建设,着力提升服务专业化水平,加快全科人才的引进与义诊常态化服务,向电子化、信息化、人工智能化的医疗服务迈进;加快中医院建设,发展中医为主、禅医结合的特色义诊服务,为义诊院全面升格而努力奋斗。
结语:
厦门南普陀中医院依据社会的需求,根据厦门南普陀寺慈善会的发展方向,结合自身的宗旨和特色,以“健康中国”战略为指引,制定了以精准服务、佛教关怀、医养结合、专业管理、公众健康为重点的五个发展方向。继续坚持原有义诊的精准化服务理念,强化优势中医学科,针对患者情况,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提供专业周到的医疗服务。突出佛教文化特色,努力成为中国大陆佛教界实践佛医结合、弘扬中医文化的示范医院。配合日后养老项目进行升级完善,以医疗服务与养老照护作为重点,构建“佛医特色、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坚持提高医疗服务的管理水平,完善医院各项规章制度,逐步向更高水平中医院的方向迈进。努力成为公众健康宣传与服务的示范窗口,在预防疾病、倡导健康生活方式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